ID: 14427289

祭十二郎文 课件(共22张PPT)—高中语文2020年秋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日期:2025-05-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6次 大小:2830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语文,诗歌散文,古代,中国,选修,人教
  • cover
(课件网)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的精进出于勤奋,而荒废于游荡玩乐;为人做事的成就出于思考,而 败坏出于因循随便。 祭十二郎文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和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显贵家族。取自该族祖先受封之地的地名,或是显赫祖先住过的地名。)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韩愈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 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等。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哀痛惋惜之情的一种文体,并祈请逝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研读课文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一(1—3段) 二(4-9段) 三(10-12段) 阅读 1~3段 划出重点字词 叔侄深情 身世家世 三别三会 抱憾终生 第一部分如何叙写叔侄之间深厚感情的? 少时: 相依 孤苦零丁 骨肉情深 阅读 4~12段 划出重点字词 休戚与共: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或彼此间的幸福和祸患都互相承受。 (近义词:风雨同舟、休戚相关) 曾几何时:时间过去不久。 梳理结构 少时: 相依 孤苦零丁 骨肉情深 相别 聚少离多 悔恨自责 成年 相思 惊愕怀疑 凄苦悲伤 相隔 痛责内疚 沉痛之极 十二郎远殁他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 让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 十二郎远殁他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 对谈面泣,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人称作用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写法鉴赏 1.直抒胸臆,但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 如写与十二郎幼年时孤苦相依的一段艰难生活,特别细致动人。关于生死离别的反复重叠,说而又说的抒情,更显出其哀痛至深至切。所以,与其说是写祭文,不如说是诉衷情。在絮絮叨叨诉说家常琐事的同时,感情也表达得曲折入微。 2.叙事琐细,但于琐细中见沉痛真情。 本文作者在叙事时不是孤立叙写琐事,而是放在宽阔背景中处理,以便于琐细中见沉痛,于联系中见深挚。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_____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_____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_____,哀己身之_____,哀死者之_____,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_____。 无限哀痛 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 凋落 未老先衰 早夭 辛酸悲痛 龙应台《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