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鸡出山》教学设计 课题 《锦鸡出山》 教时数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聆听《锦鸡出山》,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锦鸡出山》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本国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聆听《锦鸡出山》。教学难点: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教学准备 音响资源、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等。 教学设计 一、欣赏图片,了解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阳和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土家族的民族称谓始于十至十三世纪,民族语言称作"毕兹卡"而汉语叫作"士家",其含义都为"本地人"。土家族的族源,众说不一。有"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后,土家族为巴人后裔"说;也有"认为是八、九世纪左右,来自贵州的某部乌蛮的后裔"说,还有"认为是湘西土著与巴人、汉人融合"说。但从土家族在丧葬、祈雨、以虎为图腾等习俗和围篝火歌舞的方式来看,土家族与羌族和与羌族有着密切血缘关系的彝族,都有着若干共同之处。由此可见,土家族与古羌部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宗教信仰方面,也以信奉道教、佛教为主,有着浓厚的"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 二、作品鉴赏。 (一)《锦鸡出山》 1、聆听乐曲,说说有哪些乐器 2、简介作品。《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锦鸡出山》全曲设五个小标题,分别是"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间戏游"、"众御顽敌""荣归",并借小标题划分了乐曲的段落。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小标题提示了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形象内容。依据湖南土家族打溜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乐曲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3、又叫打路牌子,打小家伙,是流行在湖南西部、湖北恩施一带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常用四种乐器:溜子鼓、头钹、二钹、马锣。乐曲内容多描绘动物形象及表现劳动的生活情景。多用于丰收、节日、喜庆活动。 4、引导学生练习其中的节奏。 5、复听,根据提示,形象音乐情景,完成表格问题。山间春色;表现山清水秀、春暖花开、美丽怡人的春天景色。乐曲采用上下句对偶及螺蛳结顶的手法陈述音乐内容。结队出山:揭示锦鸡由少而多,由静而动的结队出山的情景。溪间戏游表现锦鸡嬉戏的欢乐情景。众御顽敌:表现发现敌情、与敌对峙、向敌进攻、群起而攻、敌人退却逃跑等形象。 荣归:表现锦鸡胜利后昂首阔步、神气十足的形象。 表现手法描述 段落 速度 节奏 力度 山间春色 中快 由松到紧,由疏到密 平稳柔和 结队出山 稍快 由疏到密 由弱至强 溪间戏游 稍快 前面简洁松弛后面紧凑密集 富有变化 众御顽敌 变化的速度 疏松的节奏转化为密集的节奏 出现节奏重音有起伏 荣归 中速 严谨稳健 由强到弱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著名的民族打击乐合奏形式一一打溜子,实际上在我国56个民族众多的民族乐曲中还有很多好听的有名的打击乐曲,所以请同学课下继续查找收集这些作品,下节课用不同的形式展示给全体同学。 课后反思 《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情绪上乐观开朗向上积极明朗.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锦鸡出山》全曲设五个小标题,分别是"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间戏游"、"众御顽敌"、"荣归",并借小标题划分了乐曲的段落。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小标题提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