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鸡出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聆听《锦鸡出山》、乐曲,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2、初步掌握“打溜子”、打溜子曲牌及溜子谱的基础知识。 3、通过对《锦鸡出山》作品感受及学生创编练习的活动体验,激发学生对本国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聆听《锦鸡出山》,通过速度、节奏及力度等音乐要素上分析,想象乐曲表现的生活内容和表现手法。 2、通过认识、识读、感受、合作及创编溜子谱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打溜子的乐趣。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2分钟): 师:《锦鸡出山》,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看完之后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刚才我们看到和听到的都是湖南土家族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土家族打溜子,去聆听感受《锦鸡出山》的独特韵味。 (二)新授(30分钟): 1、介绍打溜子(1分钟) 打溜子:打溜子是湖南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在土家族,婚嫁,寿诞、年节等重要节日都离不开打溜子,打溜子乐器由马锣、头钹、二钹、溜子锣组成,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技艺。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 2、打溜子曲牌(1分钟) 绘声类是以描绘自然界飞禽走兽的声态为乐思的曲牌,通过不同演奏技法,描绘了动物的鸣叫声、拍翘声、击水声、扑笼声等。 绘形类曲牌是以描绘禽兽神态、仪体为乐思,抒发美好吉祥之情感。如:“八哥洗澡”;"猛虎下山”等。 绘意类曲牌中除上述绘声、绘形外,还有深入细腻的绘意乐曲。如:“龙抬头”、“龙摆尾”、“八仙过海”等 3、介绍土溜子的乐器及记谱(3分钟) 马锣,又叫小锣或钩锣,右手持锣锤敲击锣的背面大家听听它的音色,发音脆而亮,给人有喜悦、欢快、跳跃的感觉。发出“呆”来表示。 大家请看头钹和二钹的区别,头钹比二钹的直径长,二钹找位同 学尝试,拿法,用双手的食指无名指和中指,把镲巾缠绕起来,我们演奏闷打,击奏时两手掌紧贴钹体,大家听听头钹和二钹的音色,头钹亮一些,我们用“七”表示,二钹闷一些,我们用“卜”标记。 溜子锣,又叫大锣,外形如盘,右手持锣锤敲击锣的正中心,音色宽而宏亮,给人以热烈雄壮的感觉。音色有“当”。 如果用合唱谱去审视这些乐器,小锣:女高音。头钹:女中音, 二钹:男中音,大锣可看作是男低音。 4、练习溜子谱(3分钟) 由慢渐快 师:要欣赏打溜子,必须要认识溜子谱,请看大屏幕,第一条节奏中的乙是休止,我们一起来来读一读,反复两遍,我们用拍手表示“呆”,用跺脚表示“当”,请两位同学上台试一试; 第二条节奏的拍号,散板是不规则的自由节拍,他的速度是由慢渐快,一组同学读“七”,二组同学读“卜”,看我指挥,准备好,我们换一种方式,我来演奏头钹,七,大家用拍手的方式来演奏二钹,卜。记住速度是由慢渐快,是不是到最后不整齐了?为什么会这么难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种头钹和二钹用闭钹捂音的打法,前后快速交替演奏,称为挤钹。这是打溜子的绝招技艺。这门技艺还需要多加练习。 3、分别感受聆听五个乐章(20分钟) 师:爱因斯坦曾说过: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想像过程。下面的学习需要同学们边聆听感受边展开想象,课前我们聆听作品《锦鸡出山》片段,全曲下设“山间春色”“结对出山”“溪涧戏游”“众御顽敌”“荣归”五个乐段,我们一起寻着这个思路感受几个乐段。(6分钟) 【山间春色】 这段音乐开头和结尾的主奏乐器是什么?乐句什么特点? 师:主奏乐器是小锣,有相似的乐句,请看乐谱,乐曲的上下两句在节奏上基本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