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484275

统编版二年级下册 1古诗二首 村居 知识点(素材)

日期:2024-06-1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35次 大小:1471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统编,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村居
  • cover
古诗二首《村居》知识点 一 文学常识 高鼎及其生平 高鼎生于道光八年(1828),卒于光绪六年(1880),高鼎的一生,可以说是颇为不幸的。他自幼家境贫寒,父亲高坤曾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做鹾务(即盐务)司会计,后因病归家,常年卧床,母亲孙氏身体也不好,家中还有一个比他小九岁的妹妹要养活,没有余钱供他读书。他十五岁起在一家店铺学做生意,读书全靠自学和家教。十六岁父亲去世,二十一岁母亲去世,高鼎从此只得与妹妹相依为命。 高鼎一生经历的最重大的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陷杭州,他在逃难途中被截去辫发,好在最终保住了性命,逃到宁波乡间教书为生。次年,太平军再次攻入杭州,他的妹妹和妻子林氏在逃难途中殒命。这一经历给他的内心带来了难以抚平的创伤:一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辫发遭人截去,自此“不得为全人”,深以为恨;二是多年来相依为命的妹妹死于战乱,此后他几乎每年都会写诗悼念亡妹,哀恸之情溢于言表,而每次提及太平天国必詈为“贼寇”(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观念,不当以“反动文人”目之)。 此后,他除了回过几次杭州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宁波教书。四十二岁那年,他娶了宁波的一个哑女鲍氏为继室,后来又有了两个儿子。同年,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份榷署(掌管过境贸易的机构)的文书工作,月俸四金,自此生活才稍稍宽裕了一点。 高鼎相貌平平,不善言谈,还有高度近视(李圭《行状》称其“目露光近,读书目摩纸”),终其一生不过是个教书先生、榷署文员,最大的爱好便是写诗。这与他外祖父孙麟(1778—1856)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高鼎逝世后,留下的诗作有2715首之多。李圭约请高鼎的另一位友人金遗从中精选出1080首,编为四卷,又以文31篇附后,于光绪八年(1882)刊成印行,卷首有黄福楙《序》、金遗《序》、李圭《行状》,卷末有捐刊姓氏及李圭《跋》,这就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拙吾诗文稿》,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均有收藏,林庆彰等主编《晚清四部丛刊》第六编(台中: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2011)亦有影印。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首《村居》,就收录在《拙吾诗文稿》卷二,同题下共有四首诗,此为第三首。由于在乡村生活的时间较长,高鼎创作了不少描绘乡村生活的作品,而这一首显得尤为特别。前二句侧重写景:二月里,春草萌发,群莺乱飞,杨柳的枝条在春风吹动下轻拂堤岸,仿佛沉醉在春天的雾气中。后二句侧重写人:一群天真可爱的孩童放学归来,发现时间还早,便连忙拿出纸鸢,在温煦和暖的东风中放了起来。 二 主题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三 重点字词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醉:迷醉,陶醉。 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散学:放学。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四 重点句子 如果说前两句尚属平淡无奇,后两句则堪称妙笔。尤其是末句中“忙趁” 二字,既写出了孩子们迅捷麻利的动作、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唯恐大好时光从手边溜走的急切情态,又从侧面反映了春天的盎然情趣和勃勃生机,甚至还包含了一点应该珍惜美好事物的哲理意味。比起前人描写儿童的名句,诸如“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胡令能《小儿垂钓》)、“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袁枚《所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