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575319

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2.3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3 科目:音乐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210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
  • cover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作品欣赏。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脚夫调》、《弥渡山歌》、《姑苏风光》、《孟姜女》和《幸福歌》。《澧水船夫号子》是流行于湖南澧水一带的船夫号子,是船工们行船时演唱的歌曲。全曲由三个段落组成。歌曲开头为平水号子,通过由弱及强的劳动节奏衬词,展现了船工们摇船自远而近、徐徐而来的情景。欣赏时注意体会民歌与地理环境、方言之间的关系。《脚夫调》是一首陕西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人民最喜爱的一种山歌形式。歌词基本以七字为一句,上下两句为一段,上句起兴,下句起题。既可以两句独立成歌,也可把几段或十几段歌词并列,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表达了脚夫赶脚时的寂寞惆怅,凄恻无助的心情。《弥渡山歌》采用比兴手法,前三句或兴或比,直到最后一句才切入主题,具有南方的含蓄色彩。歌曲的旋律婉转、飘逸,富有云南山歌的独特风格。《姑苏风光》是一首表现对家乡热爱的江苏小调,是由[码头调][满江红][六花六节][鲜花调][湘江浪]等几个独立的曲调连缀而成的一首较为大型的叙事性歌曲。教材节选的是[码头调]。此曲在旋律音调方面具有典型的江南小调特点。《孟姜女》是在江苏民歌《孟姜女》曲调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幸福歌》》是根据一首湖北天门的民间小调改编而成的歌曲。歌曲采用了领唱、齐唱的演唱形式。前半部分的和腔用重复的手法巩固了主腔的地位,后半部分的和腔以扩充的手法将情绪推向高潮。通过作品欣赏,对汉族民歌的类别与特征初步了解。 第二部分,讲解音乐知识———汉族民歌的分类和基本特征。讲解汉族民歌的起源、地位、体裁分类(号子、山歌、小调等)及其特征。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聆听汉族民歌,感受并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并理解音乐风格及体裁形式。 2.掌握相关音乐知识,如号子、山歌、小调等。 3.了解汉族民歌的现状及发展。 (二)核心素养 1.审美感知:通过六首音乐作品鉴赏,使学生明白汉族民歌的分类及其特征,培育在听觉机制作用下对音乐音响的综合体验、感知和评鉴能力,提升艺术素养和人文修养,吸纳和传承优秀文化,陶冶情操,涵养美感,和谐身心,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对崇高人文精神的追求,增强对真善美的讴歌与塑造能力。 2.艺术表现:通过鉴赏、歌唱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音乐鉴赏的兴趣,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 3.文化理解:学生能从感知和表现的具体作品中,理解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从文化角度关注音乐作品和音乐现象,认知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格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知道音乐情感与音乐情绪的相关概念。(2)能感受到音乐作品能影响人的情感变化。 2.难点:能聆听出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音乐情感。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初中已初步学习过音乐知识,本课旨在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基础上,力求对音乐艺术的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具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理解汉族民歌的来源、分类和特征,能聆辨别出音乐作品的分类,这是比较难的。需要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展示作品创作背景资料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去理解、体会汉族民歌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聆听感悟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近代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名言: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近汉族民歌。 (二)新课讲授 教师介绍民歌及汉族民歌的概念,帮助同学们初步了解民族歌曲。 民歌:人类文化中的瑰宝。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着人民的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民歌多为群众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其音乐语言简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