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人民音乐-出卷网-《音乐鉴赏》 第九单元第十八节 课题 《阳关三叠》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阳关三叠》是唐代的一首著名歌曲,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名诗谱写而成的。你诗中有“阳关”与“渭城”两个地名,在当时演唱时,将其中诗句反复吟咏三遍,故得名《阳关三叠》,也有称《阳关曲》或《渭城曲》的。《阳关三叠》全曲分三大段和一个尾声。基本上用一个曲调做变化反复,吟唱三次。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前段用王维的原诗,由四句“起、承、转、合”式的旋律组成,曲调以级进走向呈现,温情而含蓄。后段的旋律跌宕起伏、错落多样,突出表现了悲伤、惜别、期待的感情。尾声,随着一声长叹,似进入一种迷惘的梦境,包含着沉思和期待的想象。 教学目标 艺术感知:欣赏聆听《阳关三叠》,感受古诗词格律美与古琴的音韵美,理解作品中的音乐风格与情绪变化,充分感知中国古代歌曲的魅力。 审美体验:了解中国古代歌曲相关知识,学习演唱《阳关三叠》上阕。 文化理解: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歌曲的探究兴趣,理解其文化精神,深入感受传统经典的高雅,体验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统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情分析 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的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的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阳关三叠》音乐结构与演唱情绪分析,感受中国古代音乐诗与歌的魅力 2、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投入歌曲氛围,将所学带入演唱中 教学活动 导入 欣赏:《我住长江头》 师:这首歌曲的歌词有什么特点? 生:诗词 正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自原始社会从诗、舞、乐同源而生到《诗经》到乐府的合乐而歌再到唐诗宋词的合乐而诗,诗词与音乐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今天,时光将倒流,让我们从一首中国古代音乐出发出发,一起拨开尘雾,回到那个世界,去感受诗与歌永恒的魅力。 新课教授 (一) 1、朗诵《送元二使安西》 (1)感受全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答:描述了送别友人的场景。 教师补充并介绍诗作与时代背景: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所以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还有相见不知期的惆怅及对有人前途的担忧 听辨音乐,为《送元二使安西》配乐 配乐诗朗诵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题来引出对诗文的人物地点背景等介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来理解诗文,为后续诗乐的学习作好铺垫。 欣赏、体验《阳关三叠》 介绍琴歌 琴歌,即抚琴而歌,是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能够较好地表现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许多琴歌就是文人雅士衬以琴乐曼声长吟诗词的产物。 琴歌的特点:琴歌以抒情为主,个别也有叙事。演唱时,主要伴随琴声轻吟低唱,故曲调多吟诵性。 (2)介绍《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的琴歌,歌词是根据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因诗中有“阳关”与“渭城”这两个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 “三叠”:古代对同曲变奏的一种称谓,用同一曲调稍作变化叠唱三次,故称“三叠”。 (3)全曲分引子、三大段和一个尾声。基本上用一个曲调做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每叠都是由上阙和下阙两部分组成,上阙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原词,下阙则是由后人为琴歌重新填词。 上阙: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