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676906

6.1 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一)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日期:2025-02-20 科目:美术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2383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美术,2019,人美,学期,高一,学年
  • cover
人美版高一美术 《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一)》教学设计 课题 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背景,掌握中西融合背景下传统型代表画家的创作特点及艺术主张。从而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代表画家的艺术特征,理解传统型中国绘画的传承与创新。 过程与方法:了解各位画家的艺术风格与作品的形式特点;理解作品的内涵与独特韵味;掌握多角度、多层面鉴赏作品的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通过欣赏感知与具体分析,理解画家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并能够从多个层面欣赏大师的作品,提高审美品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理解作品的形式特点以及多角度鉴赏作品的方法,分析画家独特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养成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鉴赏美术作品的习惯,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接受世界多元艺术。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的形式特点以及多角度鉴赏作品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画家独特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本、PPT 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 中国美术在中西交流中有哪些新的拓展 1.中外美术交流有很长的历史。自明朝中期始,多批传教士来华,将西方文化如地图、标本和多彩的插图等介绍到中国,同时也将西洋画法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美术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这一时期中国美术究竟有哪些新的拓展? 2.“五四运动”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学东渐风气更盛。陈独秀和吕澂喊出了“美术革命”的口号,许多中国青年跨出国门,开始了海外学艺的历程。他们中绝大多数学成归国,开始在中国参与美术教育,传播西方美术的观念、方法和艺术形式,使西方美术,特别是写实主义的油画、雕塑以及版画在中国广泛传播,使得外来的美术门类在现代中国快速发展。李铁夫、李叔同、徐悲鸿、林风眠、吴作人、常书鸿、刘开渠、唐一禾等早期出国留学学成归国的艺术家,为推动中国现代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西学东渐”的形势下,传统绘画是如何发展的 1.“五四运动”前后,在引进西方美术的观念与方法的同时,也掀起了反思、批判以文人画为代表的传统绘画的思潮。但是,许多传统画家并没有妄自菲薄地忽略传统,而是在深入研究、传承中国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借古开今,继续推动中国画的发展。 2.当西方美术的观念与方法在中国广泛传播时,中国传统艺术也在寻找自身的定位中不断发展。画家们走进自然、体味生活,用笔墨抒写对自然、人生、现实的感受,使中国画创作在传统基础上焕发生机。 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出现了北京画派、岭南画派以及后来的长安画派等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的画派。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画家们深入生活,关注现实,努力创新,坚持“为人民而歌,为时代创作”的方向,以饱含深情的绘画语言 描绘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抒发对新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感受。中国画坛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傅抱石、徐悲鸿、李可染等为传统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艺术家们在中西融合方面做过哪些探索 1.20世纪以来,当西方美术的观念、创作方法和语言形式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同时,许多中国艺术家致力于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将西方绘画的造型、色彩、光影等元素与中国绘画的传统笔墨特点、写意精神以及审美趣味相结合。 2.20世纪以来,欧洲美术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法对中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艺术家在接受外来影响的同时,也力求中西融合的探索。这种探索不仅体现在中国画、油画的创作上,在版画、年画、招贴画(宣传画)等画种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特征、新面貌。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董希文、吴冠中等在中西美术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