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682269

16.1《阿房宫赋》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90次 大小:2703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6.1,阿房宫赋,导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
  • cover
16.1 《阿房宫赋》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学习借古讽今的写法,了解秦灭亡的原因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学习重点】 1、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把握写作目的。 2、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 反复朗读———扫除字句障碍———了解作者,知晓背景———感知内容———整体把握———品读体悟 【知识链接】 关于赋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文心雕龙 诠赋》对赋的内容和形貌做了介绍。它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的内容是体物写志,是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而在艺术上注重铺陈,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此外,赋很讲究声韵的美。它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了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最早的赋出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称为“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实际上是诗与赋之间的过渡,又称为“骚赋”,到了汉代,赋的体制便正式确立,称为“辞赋”,汉赋规模宏大,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特点而更多采用了散文的手法。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向律体,谓之“律赋”。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创一格。称之为“文赋”。(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短赋” 、“骚赋” 、辞赋” 、 “骈赋” 、 “律赋” 、 “文赋”),赋在形式上注重铺陈排比对偶夸张,词藻华丽,讲究声韵,形式上介于韵文散文之间,内容多为宫苑游猎,篇末作一些讽谕,被称为“劝百而讽一”。著名的赋有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三国时王粲的《登楼赋》、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苏轼的两篇《赤壁赋》等。 作者名片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荀鹤之父。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其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其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 “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中国,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学习过程】 基础过关 初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下列加点的字,并读准它们的字音。 阿房宫 廊腰缦回 囷囷焉 蜂房水涡 矗立 伫立 妃嫔媵嫱 辇来于秦 梳晓鬟 弃之逦迤 剽掠其人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架梁之椽 庾之粟粒 直栏横槛 锱铢 文言知识 再读课文,在文中将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