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欣赏《森林狂想曲》 课 型:欣赏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材分析: 《森林狂想曲》 该作品流传非常广泛,表现了热带雨林里各种动物、昆虫丰富、奇异而和谐的呜叫声,“奏”出了一首优美的《森林狂想曲》,同时也表现了森林居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这首乐曲中有竖笛、电声乐器,还有森林中各种动物、昆虫的呜叫声和风声、雨声、流水声的录音,音响效果丰富多彩。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欣赏《森林狂想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充分的体验与合作探究,感受作品独特的风格,并培养学生用生活中的声音为音乐作品配音效的创编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记忆乐曲主题,了解乐曲结构。 教学重点:欣赏《森林狂想曲》,并记忆其中的主旋律。 教学难点:记忆乐曲主题,了解乐曲结构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二、欣赏《森林狂想曲》 (一)初听,感受乐曲表达的意境 1.聆听乐曲中的特色声音,学生想象乐曲表达的意境。 2.让学生给乐曲命名,然后揭示题目。 (三)听A旋律 1.听辨第一部分A旋律每一次出现的演奏乐器。(竖琴+笛子+小提琴+笛子) 2.再听时模仿相应的乐器演奏动作。 3.打击乐器伴奏 第一、二遍:三角铁或碰钟,节奏型:X - - -| 第三、四遍,鼓或木鱼,节奏型:0 X 0X XX| (四)听B旋律 1.思考:和A旋律相比,B旋律的情绪有哪些变化 (情绪略高涨) 2.模唱曲谱,体会大小调交错 (五)听C旋律 1.思考:和前两个主题旋律相比,旋律C在速度、节奏、音区等方面有什么变化 (由原来的稍快变为中速;稀疏与密集的节奏相间;音区提高;鸟鸣声更丰富、热闹,情绪更加热烈;演奏乐器增多)(二)复听,熟悉乐曲旋律 2.带领学生学习三条主题旋律。 3.复听的同时,为乐曲的旋律排列顺序。 4.总结曲式结构: 引子A-B-A-B-C-A引子间奏A-B-A-B-C-A尾声 三、完整欣赏全曲 完整聆听作品,第一部分用刚才学习的方式表现,第二部分自由选择动作表现。 四、本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森林狂想曲 总结曲式结构:引子A-B-A-B-C-A间奏A-B-A-B-C-A尾声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