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慢》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舒缓而富有感情地诵读慢词,发挥想象,置身诗境,读出该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以理解带动诵读,以诵读加深理解。学生诵读,老师点拨。 情感与价值观: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接受情感的熏陶。 学习重点:置身诗境,赏析理解诗句。 学习难点:读出音韵美。 一.史海泛舟 文苑漫步 1.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天的扬州西北处的蜀冈之上开筑邗沟,这是有记载以来最早的扬州古城。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自汉至清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总体上,扬州城市的繁华总是和整个国家的盛世重合。 2500年的建城史,不光是一部荣耀史、辉煌史,同时也是一部辛酸史和血泪史。最初的1800年里扬州因“屡遭兵燹”(燹 xiǎn,野火,多指兵乱中纵火焚烧 ),曾多次“城毁人亡”。1800年间,扬州被“屠城”“毁城”竟达10次。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在南京即位,建立了南宋。扬州自然就成为了江北地区抗击金兵的“前沿阵地”。宋高宗即位后,“拨款十万缗”,下诏命令当时的扬州知州吕颐浩负责修缮扬州城池,用以防御金兵的进攻。不久,金兵南下,战火一路烧到了扬州。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描述了当时的场景:“烽火扬州路。”当时扬州,到处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公元1129年,当时的金兵统帅完颜宗翰派兵奔袭扬州。当时正在扬州的宋高宗,听说了金兵快打过来的消息,吓得魂飞魄散,一路逃到了瓜洲,从那里坐船逃回了南京。金兵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扬州,并在扬州大肆抢掠了三天三夜,而且还放火焚烧屋舍,屠戮百姓。金兵撤离扬州后,城内的幸存者已经是寥寥无几。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扬州第二次遭到金兵洗劫,中外震骇。 2.扬州慢:词牌名,是姜夔的自度曲。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较长。朗读时注意把握节奏,语速放慢,较舒缓。上下阕都是四大句,分别找出每句的韵脚: 程、青、兵 、城 、惊、情、声、生。重读那些能传达诗人情感的字眼。 3.知人论世: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浪迹江湖,布衣终身。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其词善以健笔写柔情,风格清峻峭拔。 此词作于宋孝宗春熙三年(1176)冬至日,时作者二十余岁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4、黍( shǔ)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 二. 清晨美读 乐学熏陶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jì),荠(jì )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chuàng )然,感慨今昔,因自度( duó)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 黍离 (shǔ)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 jiě)鞍(ān)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