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73040

(首师大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热空气 3

日期:2025-10-1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200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首师大,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空气
  • cover
热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所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科学,让学生通过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热空气》是北京市小学科学首师大版第二册教学内容,属于“变化的空气”单元。 本课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几个观察实验,让学生经历、感受多个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在不断的经历、感受过程中,逐渐认识,最后发现热空气会上升。第二部分是引导学生讨论人们是怎样利用热空气的性质的,使学生对人类广泛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所了解,加深对热空气上升的认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施教年级是三年级,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空气的性质已有了较多的了解,他们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证明空气的存在必须借助一些材料来观察。对于热空气学生也不会是一无所知,有些学生见过悬挂在火焰上方的一些较轻的物体飘动的现象,还有些学生知道热气球要靠火加热才能飞上天空。但他们对热空气的认知只停留在单个的表象上,要上升到理性的科学概念,需要教师通过课上的指导,帮助学生从现象认识到本质。 三年级学生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具有初步的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独立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较弱,课上需要教师指导提示,帮助学生把探究的方向。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的抛锚式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一)、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对空气受热后的变化进行思考。 教师点燃酒精灯,提出问题:老师正在用酒精灯给什么加热?火焰周围的空气会有什么变化? (二)、借助感官的观察,感受热空气的存在和流动,基于自己的感受对空气受热后的变化进行推测,也为学生设计实验作铺垫。 当学生说出火焰周围的空气会变热时,让学生用手感觉火焰周围的空气是不是变热了,是在什么地方感受到热的。当学生感受到火焰上方某个位置的空气变热时,可能会提出空气受热后会向上流动的猜想,进行实验时学生会在火焰上方感受到热的那个位置,放置布条和纸蛇。 (三)、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1、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所需的物质环境,包括有结构性的实验材料、记录单和PPT中的提示内容。 2、指导学生围绕本课的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当学生提出猜想后,组织学生按照PPT中的提示进行讨论:“空气是看不到的,你们能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研究这个问题吗?想一想你想用哪种材料?怎样做实验?估计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评价,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科学概念。 四.材料准备 (一).分组材料 酒精灯、湿布、火柴、弃物盒、纸蛇、塑料袋、卫生香、布条、记录单。 (二).教师用材料 1、实验提示用材料:纸蛇、塑料袋、卫生香、布条、记录单、PPT。 2、演示用材料:酒精灯、湿布、火柴、弃物盒、气球、支架、大塑料袋、自制走马灯。 教学目标设计 学习以下科学概念: 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发展以下探究能力: 1.初步学会预测、观察实验、描述 、记录实验结果。 2.从实验结果中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和乐于探究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