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砂和粘土》教案设计及评析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砂和粘土在颗粒和粘性方面的特征。 2.初步学会观察砂和粘土的特征。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4.通过制作泥玩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砂和粘土在颗粒、粘性方面的特征。 【教具准备】 分组准备:培养皿2个,分别装有砂和粘土、木片、盖纸、泥、小瓶2个(装有水)。 演示准备:泥玩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谈话,引导学生辨认培养皿中的砂和粘土,然后进入本课教学。 (二)学习新课。 第一部分:观察、知道砂和粘土颗粒大小不同。 第一个环节:通过观察活动,感知砂和粘土是颗粒状的。 师:(通过投影演示,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活动的准备)像老师这样,准备好后,就用手分别摸一摸、搓一搓砂和土,然后再按一按砂和土,在做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操作,体会感觉。 师:刚才,大家都知道了哪个是砂,哪个是土,谁能向大家说说,用手摸、搓、按砂子有什么感觉? 学生谈自己的感觉。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投影显示砂的形态,然后请学生板书画出砂的样子。 学生画砂,明确砂是颗粒状的。 师:谁能说说摸、搓、按土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学生谈自己的感觉。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利用小筛子,仔细观察通过筛子漏下去的土的细小颗粒。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操作,观察,然后汇报自己的认识,并根据自己的认识画出土的样子。 通过观察、描述、画出,从而明确土是细小的颗粒状。 第二环节:通过比较,知道砂和粘土颗粒大小不同。 师:砂和粘土都是颗粒状的,它们完全一样吗?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开始比较、认识,最后汇报认识结果。 教师帮助小结:砂的颗粒大,土的颗粒小,它们颗粒大小不同。 第二部分:通过游戏,认识砂和粘土的粘性不同。 第一环节:利用搓条活动感知粘土的粘性。 师:砂和土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下面做个小小竞赛游戏,你们就会明白。 学生按教师的示范要求和泥和砂。 师:第一个比赛就开始了,注意听怎么做: (1)两个人取一点湿砂放在手上, (2)两个人取一点湿土放在手上, (3)老师说开始,比比在短短时间里,看谁的条搓得好? 学生开始宣布结果。 1.对优胜者提出表扬,并问:为什么会成功? 2.提出净手比赛的要求。 学生开始净手比赛。 教师在比赛后宣布结果。提问为什么土和成泥能搓成条,但手上有泥,很脏?为什么砂和了以后不能搓条,但手上没砂子很干净。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二环节:通过比较,知道砂和粘土的粘性不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粘性不同。 老师帮助小结:砂不能搓成条,土能搓成条,说明它们粘性不同。有粘性的土叫粘土。 第三部分:总结。 师:今天咱们研究的是哪两种东西? 它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由教师作总结。 (三)制作泥玩具。 师:砂和粘土的颗粒大小、粘性不同,所以它们有各自的用途。平时小朋友就非常喜欢利用粘土的粘性,把粘土和成泥作些泥玩具。 展示泥玩具,介绍和泥方法。投影显示捏泥玩具的方法。 学生模仿着自己制作泥玩具。 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介绍着色方法,留作业。 板书设计:略 [点 评] 《砂和粘土》是一年级上学期的一节自然教材。 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在低年级的自然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游戏、观察等活动认识自然界常见事物的显著特征,初步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