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知识导图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新石器时代 商朝:汤建立、内外服制、甲骨文 特征:学会用火,渔猎和采集 文化遗存:元谋人、北京人 分封制: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诸侯权力:建立武装,征收赋税,设置官员,再分封。 特点: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 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破坏。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王位,家国同构。 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使用木石工具,青铜农具极少。集体劳动。 旧石器时代 部落时期: 三皇、五帝:禅让制 西周 夏朝:禹建立、二里头遗址、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特征: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使用陶器。 遗址: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等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分布广泛 多元一体 特点 铁农具牛耕推广 兼并战争剧烈 为富国强兵 诸侯 争霸 百家 争鸣 商鞅 变法 儒家:孔子:仁、为政以德、恢复礼乐制度 有教无类 孟子:仁政。荀子:隆礼重法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老子:万物的本原归结为道、对立统一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法家:韩非: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以法治国 周天子控制力削弱 诸侯国势力扩张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使秦国富国强兵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土地私有制确立 地主阶级兴起 士阶层崛起 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为地主阶级掌权 奠定了思想基础 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 影响 意义 表现 措施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原因 原因 原因 秦统一全国 巩固统一 的措施 秦朝的暴政 秦朝灭亡 、 楚汉战争 陈胜吴广起义 郡县制 特点:郡县官员由皇帝任免 意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中央集权 防止地方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皇帝制度: 皇权至高无上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三公九卿制: 丞相处理政务 太尉管军务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长期战乱 人民渴望统一 商鞅变法后 秦国日益强大 促进了民族交融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政治经济的发展 焚书坑儒 刑法严苛 大兴土木 赋役沉重 统一文字 货币、度量衡 意义 表现 原因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前202年,定都长安 文景之治:黄老无为,轻徭薄赋,有民休息,宽刑省罚 郡国并行制。削藩引发七国之乱 政治:推恩令、内外朝、察举制、设刺史 经济: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 边疆:北击匈奴、设西域都护府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汉初统治 汉武帝加强 中央集权 光武中兴:增强尚书台权力。控制外戚干政。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黄巾起义、军阀割据 史学: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 班固著《汉书》 文学:汉赋、乐府诗。 数学:《九章算术》 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药物学专著 科技: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西汉 东汉 王莽篡汉 两汉的文化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东 汉 西晋 短暂统一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士族专权:王与马,共天下 江南开发 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劳动力。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措施:迁都洛阳,均田制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胡汉通婚 影响:促进民族融合,政权封建化。 经济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