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956108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课件(共1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11-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58373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第六,PPT,八年级,语文,编版,学年部
  • cover
(课件网) 《浣溪沙》(一曲新词) 《采桑子》(轻舟短棹) 《相见欢》(金陵城上) 《如梦令》(常记溪亭)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作者介绍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是南渡时期重要的爱国词人。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这首《相见欢》作于靖康之乱的第二年秋天,作者南奔途经金陵时,即是南渡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词中表现出“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沉痛。 它是那个时代国家民族遭受巨大灾难, 百姓流离失所,盼望早日收复故地 的共同心声。 目 录 3.读懂词意 4.研读探究 5.词的主旨 2.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6.课堂练习 写作背景 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朱敦儒也只得仓促南逃至金陵。但是,他心中对故土的依恋难舍,对国破家亡的悲愤凄惶,凝聚在心中已久。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时,登上金陵城西楼时所写的。 《相见欢》(金陵城上) 03 金陵(líng)/城上/西楼,倚(yǐ)/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zān)缨/散(sàn),几时/收?试倩(q ng)/悲风/吹泪/过/扬州。 读懂词意 (1)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忆真 妃”“月上瓜州”等,三十六字。 (2)金陵:南京。 (3)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4)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5)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 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6)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指达官显贵。 (7)倩:请。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上阙写景。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朱敦儒心情是沉重,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分 析 上 阕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 分 析 下 阕 下片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簪缨”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这里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几时收?”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悲、景悲、人悲。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研读探究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 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的“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的心情;表达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之情。 修辞:借代 “簪缨”代指达官贵人。 3、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前一句直抒胸臆,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收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