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知识结构 二 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等史事,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参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对世界的影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课程标准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核心素养目标 01 02 03 立足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等史实。 立足史料证实和家国情怀,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分析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证实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课程导入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目的 3.实施 4.意义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1)开始 2)发展 1983年,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1)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随着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史料证实 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驴和行走,通讯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门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当时,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农村社员出工是:“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迪哨子才慢慢后逛,到了田头忘带锄再去回家逛逛”。 反映了人民公社下缺少生产积极性 3)形式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集体的 土地等 生产资料 (公有) 承包给 完成上交国家 和集体任务 家庭(农户) 生产、经营 自主权 剩余 归自己 自负 盈亏 使用权 所有权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视频:小岗村大包干 课堂探究 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2、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 3、人民公社旧体制,挫伤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发展缓慢。 4、在农村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实行包干到户。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史料证实 1.背景 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目的 3.实施 4.意义 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1)开始 2)主要内容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4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材料二:那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