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977986

第6课时 平均数(2)北师大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1463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6课时,平均数,北师大,数学,小学,四年级
  • cover
北师四下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第6课时 平均数(2) 课题 平均数(2)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从属于“统计与可能性”的范筹,它是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特征数,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统计量。平均数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有能力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因而本节课的重点是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策略 引导启发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教科书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一、复习导入: 1.师:上一节课我们学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 2、问题:小明和小刚俩是同桌,小明有课外书5本,小刚有课外书9本,怎样才能让他们两人的课外书一样多呢? 生1:可以将小刚的课外书给2本小明。 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动的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那应该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 生2:求平均数的方法: 移多补少和平均分。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那么我们这节课来继续学习平均数。 二、探究体验 经历过程 二、新知探究 1、下面是科技馆一星期售出门票情况统计表。 师:结合统计表学习平均数 师:看统计表,估一估前5天平均每天大约售票多少张 并说说估计的方法。 生1:大约900张,我是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估计出来的,从1300中移出400分别补200给700和640 生2:一定大于640,小于1300,因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师:说得非常好,若周六售出门票1700张,周日售出门票1460张。 师:这个星期的平均数与前5天的平均数相比,有什么变化 生:平均数会变大,因为后两个数变大了,平均水平就提高了。 师引导生小结: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数据变大了,平均数就变大,反之,平均数就变小。 2、结合统计表学习平均数 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本月前3周卖出冰糕情况的记录。 师:请同学们帮小態想一想,本周进多少箱冰糕合适,为什么 生1:按平均数进货比较好,进8箱。 生2:每周都在增加,可能是因为温度在升高,看看本周的温度变化,再决定如何进货。 师:两名同学都说的非常有道理,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因素,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随堂练习 三、课堂练习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3(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王叔叔每天沿着环形跑道跑步,并且记录了跑步的路程。 师:如果王叔叔第5天没有跑步,那么前5天平均每天跑的路程与前4天平均每天跑的路程相比有什么变化?算一算。 生1:前4天平均数为:(5+6+5+4)÷4=5(千米) 生2:前5天平均数为:(5+6+5+4)÷5=4(千米) 可以看出前5天平均每天跑的路程比前4天减少了。 2.练一练4(使学生再一次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同时受到命传统教育) 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