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石钟山记 苏 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诗:清新豪健,想象丰富,与黄庭坚合称“苏黄”; 词:改变了五代以来的婉约柔靡的文风,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 “宋四家”之一 (苏东坡、 黄庭坚、 米芾 [fú]、蔡襄)。 人物命运“三起三落”: 1、一起:步入仕途。王弗 苏迈 公元1057年苏东坡21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考中进士后,逐步被提拔重用。 1061年,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陕西省宝鸡市)判官。 2、一落:大难临头。王闰之,王弗的堂妹 时间最长25年 公元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后被贬谪[zhé] 至黄州为团练副使。 考试类型 院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考试地点 县/府/州 京城/各省 礼部 金殿 参考条件 童生 秀才 举人 贡士 通过后身份 秀才(生员、茂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一甲: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传胪 时间 3年2次 3年1次 乡试次年3月 会试同年4月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陛下知道我愚昧不堪,不合时宜,难以和变法派共事; 又考察我年老不爱生事,在地方管理普通百姓勉强及格。 1079年 初到黄州,苏轼一家人是靠仅存的一些余钱勉强度日的,同在黄州任职的老友马正卿实在看不过去,便替苏轼申请了数十亩位于黄州东营的荒废破地,让他造屋、耕种。因为长时期亲自在这里开荒种地,所以对这个曾经长满荒草的荒凉之地,苏轼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将其命名为东坡,他赞扬这块如同山石般坎坷坚硬的土地,教会了自己要不避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辛苦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其名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念奴娇·赤壁怀古》公元1082年,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苏轼感触良多,更是让苏轼在追忆过去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此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物命运“三起三落”: 3、 二起:东山再起。 公元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新法,史称“元祐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 4、二落:知难而退。 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一再主动请辞外放。公元1089年7月至公元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 人物命运“三起三落”: 5、三起:再回朝廷。 苏东坡公元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从苏东坡频繁的上下左右调动,反映了朝廷当时极端矛盾的心态。 6、三落:一贬再贬。王闰之 公元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刚一亲政,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祐党人(保守派)”。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被贬到更远的儋[dān]州。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改革。由于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遭受排挤。苏轼自觉在朝廷无法立足,于是申请外任。在神宗的直接干涉下,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之后又分别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