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985705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课时 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500977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金华,龙洞,第二,课时,课件,22张
  • cover
(课件网) 17 记金华的 双龙洞 第2课时 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泉水流经的路线。 自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一路上,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圈一圈。 描绘景色,移步换景 自读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说说感受。 用对比、拟人的手法,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进行对比,突出映山红的茁壮。“有精神”运用拟人手法,形容花长得生机勃勃。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四个“时而”构成排比句,说明了溪流的蜿蜒曲折。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组反义词准确地说明了溪流的形状特点和声音特点,从侧面表现了作者当时游兴正浓。 讨论: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随着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总结:作者一路游去,我们一路看去,人在走,景在变。 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自主研读,发现景物特点 孔隙的意思是小洞,窟窿。 孔隙的特点是:窄小。 读下面的句子,思考:船大还是小 船小 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比较阅读下面的句子,思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短短两句话,连用“小”字,作者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小。 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两头拴着绳子,用人拉着入洞。因为都孔隙非常小,所以用这种方式入洞。 读下面的句子,思考:船是怎么入洞的?为什么是这样的方式?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读句子,圈画出身体和船底贴近的部分,思考为什么这样写? 突出孔隙的小。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移动。 读句子,思考: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呢?你通过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作者正是用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联系上面的句子,思考:怎么躺的?感觉到什么?能不能动?为什么? 作者就是用见到的小船的小,即他的见闻,用自己过孔隙的感觉,即他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狭窄、矮小,让人身临其境。 作者除了描写孔隙,还写了外洞和内洞,联系课文内容,了解这些景物的特点并完成表格。 游览地点 外洞 孔隙 内洞 特点 狭小,低矮 宽敞 黑、奇、大 总观全文,引导学生说说写游记要注意些什么呢? 按游览顺序来写。 重点写印象深刻的景物,写出特点。 写你印象深刻的一景,注意用上课上学到的方法,先写看到的,再写自己的感受,要写出景物的特点来。 迁移运用 被树裹在里边的操场,似乎比任何地方都要凉爽。枝叶繁茂的大树,纵横交错的枝干,让人看了就会眼花缭乱,再加上花花绿绿的叶片,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除了一丝丝从隙缝中钻进来的阳光,那样调皮,却又让眼前的景色陶醉其中。 默读课文,画出“我”对密集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课后习题 点拨: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