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六章 免疫与健康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纤毛、鼻毛、胃液的作用) 功能:阻挡、清扫异物,分泌物有杀死病原(能使人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功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例如唾液和泪液中的溶菌能溶解多种病菌的细胞壁) 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体与生俱来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功能,叫做非特异性免疫。有病原体入侵时,人体首先调动非特性免疫进行防御。失去致病性。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作用范围 特性 形成 作用 强弱 对多种病原体都可以发生免疫反应 仅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抗原)产生免疫反应 非专一性 专一性 生来就有的 后天形成的 弱 强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 体的特殊的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病原体、异物)。 抗体具有特异性(某种抗体至于刺激他产生的抗原结合)。 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能促进吞噬细胞细胞吞噬病原体,或者是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人体通过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指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做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由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胸腺、扁桃体),这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免疫是一种防御功能,,。 免疫系统的功能有三方面:防御功能(能识别“自己”与“非己”,破坏排斥抗原物质;防御过强,会导致过敏反应。)、稳定功能(清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当稳定功能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监视功能(监视功能缺乏或过低,容易导致肿瘤形成) 器官移植,必须寻找与患者身体匹配的器官,还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计划免疫:预防接种(打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 医生建议母乳喂养新生儿,是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抵抗病原体的物质(抗体)。 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传染病要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到健康人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对某种疾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有效,传染病都不能流行)。重要措施是有效控制传染源。 预防措施的区分: 对预防传染病的三项措施易发生混淆,应该这样区分: ①控制传染源:“五早”措施:隔离(患者,携带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治疗,杀死、掩埋、焚烧患病动物等 ②切断传播途径:对病人用过的器具进行消毒,打扫卫生,消灭蚊蝇寄生虫、停止进口外国血液制剂、加强食品管理、通风、避免接触患者及分泌物、洗手 ③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体育锻炼 进行预防接种 远离传染源远离病区 集中放假等 传染病一般在发病初期(潜伏期)传染性最强,所以控制传染源最好的时间是潜伏期。同时还要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征,由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体后,主要侵犯并破坏人的免疫系统。 侵染部位 传播途径 类型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粘膜 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麻疹 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粘膜 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蛔虫病、脊髓灰质炎 血液传染病 血液 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丝虫病 体表传染病 体表 狂犬病、血吸虫病、破伤风、癣、淋病 传染病根据其传播途径不同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侵染部位 传播途径 类型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粘膜 飞沫、空气 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百日咳、流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