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科学学科随堂练习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通过 、 等会在 上成像,连接视网膜的 把信号传给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2.肌肉收缩,晶状体的凸度变 ,眼睛就可以看清 的物体。 3.耳朵分为 、 、 三部分。 4. 中的味觉细胞受到食物的刺激,通过 将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尝到了味道。 5. 是人体的触觉器官。受到 、 等外界刺激后,皮肤内的 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触觉就产生了。 6. 、 、 等是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 7.在近视的模拟实验中, 和 分别相当于眼球的视网膜和晶状体。 8.雨后地面上能看到蚯蚓是因为雨后土壤中 减少了。 9. 、食物、空气等环境因素改变时,动物会改变自己的行为适应环境。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眼睛受气味刺激会流泪,所以眼睛也是人体的嗅觉器官。 ( ) 2.近视眼在青少年人群中高发,白内障在老年人群中高发。 ( ) 3.近视镜是凸透镜,放大镜是凹透镜。 ( ) 4.为了提高视力,测试时应背向光源,且用双眼同时看视力表。 ( ) 5.感冒患者“食不知味”是因为味蕾的灵敏性下降了。 ( ) 6.同一种动物,野外生活和人工饲养,在身体和行为上会有较大的变化。( ) 7.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林场。 ( ) 8.肾蕨是可以开花的绿色植物,葫芦藓靠它的根吸收营养。 ( ) 9.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后,会在睫状肌上成像,连接睫状肌的视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 ) 10. 声音传递路径: 外耳道一鼓膜一耳蜗--听小骨一听觉神经一大脑 ( )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霜月》这首诗中描述道,“初闻征雁已无蝉”,意思是说刚刚听见南飞大雁的叫声,就已经看不到蝉的踪迹了。大雁南飞和蝉的销声匿迹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 ) A.食物因素 B.降雨因素 C.温度变化 2.能调节和控制光线量进入眼睛的多少的是( ) A.瞳孔 B.晶状体 C.视网膜 3. 某同学在对植物进行分类时,把水稻、小麦、玉米归为一类,把大豆、花生、南瓜归为一类,他这样分类的依据是( ) A.单子叶和双子叶 B.有种子和无种子 C.有根和无根 4. 当你看到一只小鸟从远处飞向你,你的晶状体凸度逐渐(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5. 要模拟近视形成的实验中,用( )组合来代表眼球 A.蜡烛和凸透镜 B.凸透镜和纸屏 C.蜡烛和纸屏 6. 眼睛结构中,( )失去调节能力便形成近视。 A.瞳孔 B.晶状体 C.视网膜 D.睫状体 7.打哈欠时,会听不清或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原因是打哈欠时影响了( ) A.鼓膜的振动 B.听神经的传输功能 C.听小骨的振动 8.下列选项不属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 A.温带地区许多植物到冬天会出现落叶现象 B.生长在热带雨林中的植物一般叶子比较宽大 C.植物的叶片是绿色的 9.医生听诊器的听诊头起到的作用是( ) A.传递声音 B.收集声音 C.振动 D.转化信号 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因为人体产生了 ( ) A.味觉 B.适应 C.嗅觉 D.幻觉 11. 某市公交车已经实现全电动化市民也尽量绿色出行。这样有助于减少( )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噪声污染 D.光污染 12. 百合花开了,香气扑鼻,这种嗅觉最终的形成部位在( ) A.鼻腔 B.嗅细胞 C.大脑 D.嗅觉神经 13. 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会在( )成像。 A. a B.b C.c 14. 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身体胖胖的,有厚厚的皮毛和脂肪层,而生活在热带的沙漠狐的皮毛却较少,身体也很矫健。这说明( ) A.生物会影响环境 B.生物会适应环境 C.环境会适应生物 15.小明利用二歧分类法对校园内的植物进行分类,在对松树和杨树进行分类时,下列分类标准不正确的是( ) A.针形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