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木汗》 教材分析与课表连接 阿拉木罕是一首流传很广的维吾尔族民歌,被改编成多种表演形式,如男声四重唱,无伴奏合唱,器乐小合奏,民乐合奏等。阿拉木汗是一个维吾尔族姑娘的名字,歌曲以连续十六分音符欢快跳跃的旋律,唱出了她的美丽和可爱。歌曲原是一首流传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双人歌舞曲。王洛宾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收集资料并改编了这首歌曲。歌曲的旋律具有歌唱性,节奏富于舞蹈性,频繁运用的连续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使乐曲轻快活泼的效果更加突出。再结合手鼓的伴奏情绪更加热烈奔放。教材中所呈现的《阿拉木汗》是一首民乐合奏曲,曲谱中增加了打击乐器的节奏谱要求学生能用此节奏谱为乐曲伴奏。课标要求学生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小型器乐曲,能够随着乐声哼唱短小的音乐主题或主题片段,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能够认识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能听辨其音色。教材要求与课标要求相辅相成。 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基本能分辨乐曲的主奏乐器,分辨其音色,并能在教师指导下分析简单乐曲曲式结构,但和谐的为乐曲进行打击乐伴奏还是一个难点,需要师生共同完成。 学习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了解新疆乐曲音乐特点,激发对新疆地区歌舞音乐学习的兴趣。 2.随音乐有感情地哼唱歌曲,分辨乐曲《阿拉木汗》的主要演奏乐器。 3.能够跟随乐曲进行打击乐器合作演奏。 学习重点 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学习难点 打击乐器合作表演的和谐演奏。 学习方法 欣赏法、听唱法、情感体验法、讲授法 学习准备 多媒体、手鼓、响板、三角铁、电子琴 学习过程 课前播放音乐《阿拉木汗》合唱歌曲 (1)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常规训练:和声律动 (2)谈话导入 1.开门见山 孩子们,在前几节音乐欣赏课中,我们认识了几个少数民族,其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大家会记忆尤新,因为在语文课中你们也学过,“七月的天山......”想起哪个民族了吗?对,就是新疆维吾尔族。我们今天继续走进维吾尔族地区,听赏那里风格的民歌--《阿拉木汗》。 (设计意图:学生已从相关文化方面了解新疆,所以开门见山揭示主题更为直接,用歌名吸引学生好奇心。) 2.歌曲介绍 教师播放多媒体图片。《阿拉木汗》原是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双人歌舞曲。它以双人边歌边舞的方式,赞美美丽善良的姑娘阿拉木汗活泼、热情、美丽、可爱、动人。 (设计意图:直观呈现知识,多媒体的展示使学生从直观上理解双人歌舞和认识姑娘阿拉木汗) (三)新课学习 1.欣赏视频独唱《阿拉木汗》 到底是不是老师说在这样呢!大家请观赏演唱家演唱视频《阿拉木汗》。学生思考:歌曲情绪是怎样的?节奏有什么特点,是紧凑还是舒缓? 学生感受出歌曲情绪:欢快 、活泼、明朗、朝气蓬勃。 (设计意图:情感渗透,从视觉、听觉角度感知歌曲,达成本课情感目标。) 2.聆听歌曲 教师示范歌曲。大家带着对歌曲的感受听老师演唱歌曲,熟悉歌曲旋律和紧凑的十六分和附点节奏。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节奏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学会歌曲节奏,为欣赏乐曲配打击乐伴奏作铺垫。) 3.随弹琴哼唱歌曲旋律 教师教唱歌曲,学生有感情的演唱。熟悉了旋律,我们跟老师弹琴哼唱歌曲吧。 (注意:气息一定要流动、平稳,要有较好的持续性和控制能力。)(设计意图:为学习乐曲配伴奏做准备) 4.了解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特点: 通过我们一起学习歌曲,我们了解到维吾尔族音乐特点:歌与舞相结合;节奏活泼、明快,具有律动感 ,舞蹈性。 (完成本课情感目标) (四)欣赏女子十二乐坊乐曲《阿拉木汗》 1.视频音乐 同学们了解了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特点,表现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段视频音乐,是由十二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