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型: 欣赏课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五十六朵花》 教学设计思路: 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音乐风格的乐曲。用葫芦丝独奏的形式演绎此歌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彰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三年级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能感受到音乐的情绪和节奏,所以本节课将使用图片、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处于一种舒适、富有乐趣额的情境之中,既陶冶情操,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教材分析: 作品简介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根据倪维德作词、施光南作曲的同名歌曲改编的。这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音乐风格的乐曲。 乐曲为四三拍,宫调式,两段体,曲调清新流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傣族风情画卷。葫芦丝音色婉转、优美,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云南傣族乐器特色,用葫芦丝演奏这首乐曲,使优美的旋律得到更突出的表现,民族特色也更加浓郁。 第一主题 第一主题由四个乐句组成(6+6+5+6),旋律流畅,一气呵成。节奏较为紧凑,大量的小三度音程使旋律具有小调的风格,柔和、优美。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完全相同。装饰音的使用,不但使旋律的衔接更为柔和,也让乐曲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到傣族竹楼幽静、优美的情境之中。 第三乐句开始优美的情绪变得活跃起来。第五小结是个过渡,引出第四乐句。这种写法非常独特。第四乐句是第三乐句的变化重复,也可以说是同头换尾。 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由三个乐句构成(4+4+6)。第一、二乐句沿用第一乐段的方法,两个乐句基本相同。节奏较为舒展,五度和六度音程的大量交替运用使旋律起伏具有跳跃性,给人以舞动的感觉,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接着的第三乐句是六小节,是第一乐段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在变化中又呈现了统一。整首乐曲在不规则中又有内在的统一,别具风格。 教学目标: 能说出《月光下的凤尾竹》具有的优美情绪并学习简单的傣族舞动作表现主题。 认识葫芦丝的形状,能分辨葫芦丝的音色。 知道《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具有傣族音乐风格的乐曲。 教学重点: 能感受《月光下凤尾竹》的情绪,并用简单的傣族舞动作表现主题旋律。 认识民族吹奏乐器葫芦丝,并感受傣族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用简单的傣族舞动作表现主题音乐。 分辨葫芦丝的音色,分辨几个主题音乐。 教学用具: 葫芦丝,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认识了解葫芦丝。(目标:初步感受音乐,认识了解葫芦丝以及其音色特点) 教师导入,引起兴趣。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都知道哪些乐器? 认乐器小游戏。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种乐器看看你们认不认识?分别出示埙、竹笛、葫芦丝并聆听它们的声音。 引出葫芦丝,认识介绍葫芦丝。 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葫芦丝。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葫芦丝,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 师:葫芦丝由一个完整的葫芦和两根或三根竹管组成,最重要的是葫芦丝的肚子里还有个金属簧片。 教师配伴奏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引导学生了解葫芦丝的音色特点。 师:老师就会吹葫芦丝,想不想听听它的声音?听之前老师有个要求,请你在听的时候,心里想一个词语来形容葫芦丝的音色? (柔和、优美、圆润、婉转、略带鼻音) 引出课题。 师:刚才一直听的,包括老师刚才吹奏的,就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非常好听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二、了解傣族的相关信息,学习简单的傣族舞动作。(目标:进一步感受音乐,了解傣族的基本信息,并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简单的傣族舞动作,随音乐表演。) 1、了解傣族的相关信息。 师:谁知道葫芦丝是哪个民族的乐器?谁能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葫芦丝?(请课前演讲的学生来介绍) 生:傣族是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