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109633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统编版语文七下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 教案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12288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三,闻笛,洛城,春夜,诵读,古诗词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比较阅读,探究所选古诗中思乡之情的不同内涵和表现手法。 2.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古人的故土情怀,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课外古诗词,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传承国学经典,提升文化素养。 语言运用︰能声情并茂诵读诗歌;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思维能力∶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知识,把握诗歌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审美创造: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共1课时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将进酒》等。 【背景资料】 天宝三年,李白第三次游洛阳。这一年李白受诏入宫已经三年。初入宫,玄宗对李白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李白此时以为可以平步青云,然而事实却使他大失所望。玄宗不过是将李白作为一名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渐感厌倦,就浪迹酒肆。 杜甫在《饮中八仙》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的真实生活写照。到天宝三年春,李白上书请求还家,玄宗同意了。这一年春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思归故里,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题目释义】 《春夜洛城闻笛》 时间:“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地点:题中“洛城”表明是在河南洛阳(客居) 事件:听闻笛声 【朗读诗歌】(播放音频)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sàn)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zhé)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精读细研】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玉笛:笛子的美称 洛城:洛阳城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译文: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有谁能不生发思乡之情呢? 【合作探究】 1.“暗飞声”中的“暗”字,这个字妙在何处呢? (1)有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意思,给人一种缥缈的感觉。 (2)诗人写笛声暗送,好像是特意给客居他乡的人听的,这就更突出了诗人心中的离愁别恨。 (3)一个暗字,还包含了诗人的猜测,究竟是什么人在吹笛呢? 2.《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满”字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夸张。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玉笛之声的悠远绵长,体现了诗人对故乡思想之情的深远。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杨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