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118228

第6节 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课件 22张PPT+视频)

日期:2024-05-20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3924402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6节,透镜,视觉,2课时,课件,22张
    (课件网) 浙教版 七年级下 第6节 透镜和视觉 (第2课时) 教材解析 【核心概念】 【学习内容与要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在认识凸透镜的基础上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让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 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特点。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创设情境 凸透镜靠近课本,透过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文字: 正立的放大的像 移动凸透镜的位置,透过凸透镜看到窗外远处的景物: 倒立的缩小的像 物体经凸透镜能成像。 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规律可循? 活动 在桌上放一块凸透镜,在凸透镜的一侧点燃一支蜡烛,调节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的像。 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 在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的; 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实像 F F S 画出光源S通过凸透镜成像的位置。 S 探究实践 物距、像距: F F 2f 2f 物距u 像距v 物距 像距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物距(u)。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像距(v)。 探究实践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倒立的缩小的像 物体经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1. 提出问题: 已有经验: 探究实践 2. 建立猜想: 物体经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可能跟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3.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 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火柴 探究实践 探究实践 (1)选择1块凸透镜,在阳光下行光源测出凸透镜的焦距f = _____厘米。 (2)用1支蜡烛作物体,研究蜡烛所成的像;用1块白色硬纸板做光屏,来承接蜡烛的像。 (3)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成像装置上,调节它们的高低使它们的中心处于同一高度。 实验步骤: 为什么要使它们的中心处于同一高度? 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创设情境 (4)点燃蜡烛,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然后将蜡烛逐次移近凸透镜,每次都需要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是如何随物距的减小而变化的。 ①当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时,测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②当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③当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④当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蜡烛正立、放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这时的物距。 试一试,蜡烛正立、放大的能成在光屏上吗? 不能成在光屏上,是虚像。 探究实践 4. 记录实验数据: 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 2-6中。 像的性质 实验次数 物距(厘米) 像距(厘米) 倒立、缩小的像 1 2 倒立、等大的像 1 倒立、放大的像 1 2 正立、放大的像 1 2 32 13.5 25 16.5 20 20 18 20.4 15 21.3 8.5 6.5 探究实践 5. 分析与论证: 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6. 实验结论: 物距(u)与焦距关系 像的性质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u=f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不成像 f<v<2f v=2f v>2f 像物同侧 探究实践 像距(v)与焦距关系 (1)你从下表中还可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哪些特点? 物距(u)与焦距关系 像的性质 像距(v)与焦距关系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u=f 不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②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①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③物距大于像距成缩小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成放大的实像。 7.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