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世界环境日 6.5 World Environment Day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环境保护 第五章 本节目标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理解在资源、环境安全领域进行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 地理实践力:结合实例,了解我国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的实际行动。 第一节 认识环境管理 发展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 一、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1.解决环境问题时技术的局限性 水资源短缺 小区地热水井 一、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1.解决环境问题时技术的局限性 一、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2.公产与资源环境的退化 公产:大气、水、河流、地下水、森林等公共物品 由于这些物品没有明确的产权,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费用效益决策原则使用环境资源,并排放出废弃物,势必造成滥用资源和环境污染,从而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解决办法: 协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从计算的结果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然导致整体利益的损失。 阅读案例“公产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源于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目标的纯经济性和行为的无约束性。 个人利益←矛盾→整体利益 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01 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 国际合作必要性 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如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 国际合作必要性 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如国际河流的水资源分配、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等,需要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 国际合作必要性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国际视野,在保障本国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时,都不能以邻为壑,不能以牺牲他国的安全为代价。 国际合作的途径 技术援助和科技合作,可以帮助落后国家和地区,同时也可促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技术的不断提升。 人员交流和能力建设可以促进参与国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开发、保护能力。 资金援助,可以帮助落后国家和地区改善民生,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及环境保护。 签署公约及履约,约定了参与国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促进参与国自觉进行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国家安全。 签署双边、多边合作协议,对区域性资源、环境问题的治理与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利于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互信互惠发展。 对象 手段 含义 个人 企业 政府 行政手段 通过行政程序直接管理环境 法律手段 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管理环境 经济手段 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征收有偿使用费,以及奖励、罚款等手段间接管理环境 宣传教育手段 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思想动员 技术手段 借助既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手段保护环境 一、认识环境管理 二、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必要性 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 不同国家或地区利益冲突 国际合作是国际环境立法和实施的必要条件 2020年,我国成功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近期,我国多地在进口冷链食品检测时发现新冠病毒。12月19日, 钟南山院士提出,“环境传人”是现阶段我国新冠疫情的新特征。环境传人是指环境或物品被新冠病毒污染后,再传染给人的现象。分析进口冷链食品成为我国现阶段新冠病毒“环境传人"主要环节的原因,并指出防范措施。 习题练习 原因:①中国对食品需求量大,国外一些食品有价格优势;②国外疫情严重,感染病毒人数多,从事冷链人员感染病毒较多;③病毒在低温下存活时间长。 防范措施:①加强执法检查,全面排查冷链食品生产、仓储、运输、销售过程疫情防控措施情况;②对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实行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