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226579

【核心素养目标】第15课 驿路梨花 第1课时 教案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15380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核心,素养,目标,15课,驿路,梨花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驿路梨花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理解文章“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效果,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3.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驿路梨花》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语言运用: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美创造: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有时真的并不是非要做很多。一树花,一群人,一个会心的微笑,一缕柔情,一点真心,一个温暖的举动,便可使我们如品香茗、似饮甘醇了。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像一束光,照亮了别人的路;她们似雪,洁净了他人的心。 【了解作者】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中国军旅作家。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代表作有小说《鹿衔草》《驿路梨花》等。 【写作背景】 出处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作者经历 作者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在西南边疆四十余年,足迹踏遍云贵高原。 创作缘由 1977年秋,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作者想起边疆许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曾经见过的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及默默为小茅屋做事的人,一股无形的力量使他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 。 【字音字形】 多音字 形近字 【理解词语】 【恍惚】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 【陡峭】指山势高而陡峻,比喻不平坦。 【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承受不起。 【香气四溢】溢,水满外流;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新课讲解】 1.浏览文章,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梨花的妹妹讲述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 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2.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哪里?写了哪些人物?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哀牢山深处的一所小茅屋。 人物:“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3.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与小茅屋之间又有哪些故事?(人物+事件+结果) 4.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顺叙 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 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顺叙: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方法指导 插叙的作用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起到铺垫、照应、补充交代、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突出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 5.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