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270146

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过程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5-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3次 大小:440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东省,过程,答案,试题,语文,检测
  • cover
安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过程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审美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依托于个体的审美活动,并形成一定的文化趣味,进而建构起社会性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的形构常与时代命题相结合,无论是西方的启蒙运动,还是中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审美文化都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有效途径,从而影响历史的进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加,审美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复杂的面孔,要想理解当下中国的审美文化,文学无疑是重要的观察视角,借助对新时期文学的聚焦,更能见微知著,为当代审美文化的变迁勾勒出时代的侧影。 中国当代的审美文化,逐渐从单一的一体化形态走向开放多元,从对历史宏大叙事的着迷,到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文学参与、推动、形构了当代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也影响、制约、引导着文学的创作。两者的关系既相辅相成,又充满矛盾对立。改革开放重新唤醒了文学的“人学”传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朦胧诗”是其表征。当负载于文学之上的枷锁被打开,文学自然朝着主体性的方向去探索,并思考其与个体、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1980年代开始,改革的成效已经显现,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文学越来越聚焦日常生活,关注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关注小人物的心灵世界,力图呈现出时代的精神症候。这段时期,北岛、顾城、海子等人的诗歌广为传颂,文学受到青年学生的关注,成为独特的审美文化形态。 随着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深化,作家们对世界文学与西方现代思潮进行了横向移植。在这一过程中,长期被压抑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想借着改革开放的便利蓬勃而生,迅速在文学领域产生影响。1980年代前期,先锋文学占尽风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作家先后登上文坛,他们颠覆了中国新文学的旧有模式。先锋文学的出现,既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又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长期以来中国人形成的思维习惯、审美趣味也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产生颠覆性的变化。一时间,城市里机器轰鸣,高楼林立,百货商场、私家车、娱乐场所都成了新鲜事物,人们必须调整观察与理解世界的角度。正是在经济大发展中,旧有认知与现实境况之间发生了错位,作为个体的“人”,精神上的现代病症也如影随形。 到了1990年代,文学在高歌猛进的市场经济面前,失去了轰动效应,开始走向边缘化。但从另一层面讲,“边缘化”是正常的现代社会文学必然的命运。1990年代文学在挑战与困守中寻找发展方向,市场化不可避免,制造畅销书、制造读者审美趣味,成为文学市场的选择。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大众媒介的发展改变了文学的格局,网络文学一度占领大半阅读市场。而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经济生活占据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碎片化阅读兴起,文学在大众普及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走向娱乐化、肤浅化的倾向。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正是当代审美文化的镜像。新时期文学与当代审美文化受到市场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力量的形构,而“多元”成为其基本的特征。但是也应看到,审美文化的多元样态也极易走向价值破碎,正如周宪所言,“因为大多数大众文化产品,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和形式,通常是同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和传播。表面上人们在消费不同的文化产品,实质上却是在消费同质的物品。在这个限定的意义上说,当代大众消费并未实现真正的多元,相反,在其中,反倒形成了人们难以察觉的审美文化的相对剥夺。”这也正是当代审美文化的困境。 (摘编自蒋成浩《解构与重构:新时期文学与当代审美文化》) 材料二: 什么是“批评文学”?在中国新文学批评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