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平均数》说课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课时内容《平均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课时内容。它作为统计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从属于“统计与可能性”的范筹,它是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特征数,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统计量。平均数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通过进一步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和实践能力。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难点 四、说学情 本课是学生首次正式地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但平均数与过去学的平均分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得到的。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有能力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 五、说教法 本节课教学时,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并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进行交流。同时也要关注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适当加以点拨和开展同伴间的帮助。本次教学要借助直观的教学手段,重视实际操,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的意义的建立,发现平均数的特点,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时,从解决问题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将教学课堂延伸到课外,学习现实的有意义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课件出示3排小球) 教师:你知道每排小球有几个吗 学生:第一排有6个,第二排有7个,第三排有5个。 教师: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同样多 学生:把第二排的1个小球移到第三排,这样每排小球的个数都是6个。 【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板块二、探究新知 1. (课件播放每3秒呈现10个数字) 教师:看一看每次可以记住几个数字。 学生1:6个。 学生2:3个。 学生3:4个。 学生4:9个。 …… 教师:每个同学每次记住的数字个数不同,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也不一样,并且淘气把5次记住数字的个数制成了统计表。 (课件出示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 教师:根据统计表,你知道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吗 学生1:每次都不一样,这怎么回答 学生2:5个数字吧。 教师:为什么 学生1:因为数字5出现了2次。 学生2:淘气一共记录5次,记住5个数字的有2次,所以淘气记住5个数字。 教师:很有道理,还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淘气最后一次记住9个数字,淘气应该能记住9个数字吧。 教师:我的意见是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你知道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吗 请小组之间互相讨论。 2. 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小组活动:学生有的是用“移多补少”的知识解决,有的是通过计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