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兰亭 集 序 王羲之 兰 亭 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十四公里处的兰渚山下,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 关于《兰亭集序》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日,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许询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在兰亭修禊雅集。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共得37篇。王羲之将这些诗句汇集起来,编辑成一本《兰亭集》,并为此集作了一篇序,共324字。 王羲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原来无题目,今题《兰亭集序》是后人所加。 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或由山水抒发玄理。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酒友之乐、诗赋之雅,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 王羲之:“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 孙统:“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峰。”进而写在山水陶冶中忘记忧愁。 王玄之:“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萧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 王徵之:“散怀山水,萧然忘羁。”在山水游览中体认玄理的作品, 王羲之:“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从山水中感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 谢安:“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则是表现万物浑一,莫辨彭殇的思考。 兰亭诗以及集序标志着文人已开始留意于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这种尝试预 示着山水诗文的兴起。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文学流派的形成也有着推动作用。 有关“序跋”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作者 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原籍琅琊人(山东临沂),世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王羲之出身于两晋名门望族,祖父王正为尚书郎,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伯父王导是东晋丞相,另一伯父王敦是东晋 军事统帅。朝廷召王羲之为侍中、吏部尚书,辞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的行、草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后世誉之为“书圣”。 魏晋人每于三月初三,到水边洗濯祈福,被称为禊事。东晋永和九年三月的这一天,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42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列坐在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觥 。 王羲之将这些诗汇集起来,编成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0余字的序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谓魏晋文学的尾声,全篇流连山水,探问生命,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kuài jī ) ( guǐ) (xì) ( tuān) (shāng ) ( chěng) (qǔ) (xì) (shāng) 会 稽 癸 丑 修 禊 激 湍 流 觞 游目骋怀 趣舍万殊 感慨系之 齐彭殇 字 音 字 形 注音释义 癸ɡuǐ:天干的第十位。 禊xì事:一种洗濯祈福的祭祀。 会稽kuàijī:郡名。 激湍tuān:流势急的水。 流觞shānɡ:盛酒的杯顺流而下,人取而饮。 曾zēnɡ:乃,竟。 契qì:符契;竹木刻成,分成两半,可为凭验。 殇shānɡ:未成年死去的人。 感慨系xì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字词积累 魏晋社会动荡,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