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5370009

湘科版(2017秋) 六年级上册3.1能量家族(教案)

日期:2024-11-2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7次 大小:135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科版,2017,六年级,上册,能量,家族
  • cover
能量家族 教材解读 《能量家族》是科学湘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中的第一课。本课是能量单元的总起,也是本单元的重点课。能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离开了能量,我们就不能生存,能量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教材按照“典型引导感知动能-设计实验发现势能-依据标准归类能量-概括方法发现能量-应用能量解释现象”的顺序编排了感知能量、“蓄势待发”的能量、各种各样的能量三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并能根据已有标准判断、分类,初步建构动能、势能等能量的概念,分析生活中的能量现象,觉察能量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从而使学生产生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看待世界的意识,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以及科学课上,六年级学生已经对具体的能量现象(如机械运动、化学变化、声、光、电、热、磁等现象)有所了解,能量以名词方式也在生活学习中用过,但是在他们脑海中还没有比较系统地形成关于能量的概念。六年级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仍然是直接感受与感性经验联系。利用身边的具体事例让学生直接感知“能量”这个抽象的概念,形成能量家族整体概念。本课需要学生建立的一些能量概念有:动能、势能、机械能。由于能量看不见摸不着,只能观察到某种能量工作时的某种现象。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到不同能量产生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到能量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目标(必填) 1.科学观念 知道高处的物体、压缩的弹簧和压缩的空气具有的“蓄势待发”的能量,称为势能。行驶的汽车、飞行的子弹具有的“运动”的能量,称为动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风能、潮汐能、水能都是机械能。 2.科学思维 经历“典例引导感知动能-设计实验发现势能-依据标准归类能量-概括方法发现能量-应用能量解释现象”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归纳、分类的思维能力。 3.探究实践 能设计实验检验运动的物体、压缩的弹簧、压缩的空气等储存了能量。 4.态度责任 主动探究能量的存在,积极了解能量家族,乐于合作与分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建构“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物体具有能量。 研讨(12) 教学过程(必填) 第一课时 隐藏内容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开展保龄球游戏,语音介绍游戏规则:随机抽取三位同学,站在固定的位置,用自己的方式让球运动,像打保龄球一样碰倒水瓶,比一比谁碰倒的水瓶最多。(班级优化大师随机抽取三位同学参与游戏,其他同学为裁判,提升学生参与感,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公正性。)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运动的皮球会撞倒水瓶? 学生交流,形成初概念:运动的皮球具有能量。 二、课堂新授 活动一:感知动能 展示玩具,提出质疑: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吗?能量看不见,如何感知能量的存在? 学生猜想与交流。 学生探究实验,感知能量,填写并汇报实验记录单。(用希沃白板的视频投屏展示学生的实验过程,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教师小结: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动能。 活动二:“蓄势待发”的能量 教师举高皮球,引发思考:刚刚我们从运动的物体感知到能量的存在,那么不动的物体呢?举高的皮球具有能量吗? 学生交流,提出猜想。 学生设计并展示实验方案。(利用希沃白板的图片可拖动功能,用图画的方式展示实验方案。)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开始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视指导。(用希沃白板的视频投屏展示学生的实验过程,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实验结束,小组汇报并展示实验记录单。(用希沃的拍照上传功能展示学生的记录单) 得出结论:举高的弹珠、压缩的弹簧、拉伸的橡皮筋、压缩的空气这种“蓄势待发”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势能。 师生小结:动能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