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5405666

统编版 选必3 第六单元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5-2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1次 大小:8985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多种,格式,教案,发展,及其
  • cover
第十四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2、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文化传承的演变过程,认识到从古至今不同的文化传承载体,分析影响文化传承的因素。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学校教育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 3、时空观念———以时间轴和地图梳理文化传承的过程,能够确认四种文化传承方式的时空定位。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4、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概括史料与图片,使学生能够总结学校教育的作用、印刷术发展对文化延续的意义、博物馆和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学会从史料中归纳历史规律,运用史料论证自己的观点。 5、历史解释———运用唯物史观对史料进行分析,理解文化交流与共享对于文化传承的巨大作用,解释新时代下如何进行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 6、家国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之灵魂,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认识中华文化为世界治理提供中国智慧,进而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 二、重难点 重点: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难点: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新时代应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探究,美学欣赏 四、课前准备 Ppt,学案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这一学期从刚开始的文化多样性和交互性两个角度,展示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这一课我们从文化的传承性的角度,去阐述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共享。 文化传承最开始出现是以什么形式进行的? 口头的传说、史诗 随着后面人类慢慢地聚集成一个整体后,开始出现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这些都可以把他作为一个载体去认识。 这节课我们以变与不变的主题,去探讨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历程。 新课: 我们首先来看一组图片。这是历史教科书的演变。其中就承载着我们所说的变与不变的特性。他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变:内容、外表。不变:为历史教育服务,为高考服务。 这节课我们从历史教科书用的最多的场所,学校,入手。看一看学校的变与不变。 自主学习,梳理学校教育的发展,思考学校教育的变与不变。 *梳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 材料一 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太学里博士(教师)与博士弟子(学生),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棱,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等。唐时官学稳定发展,玄宗“敕天下昙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举送”,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习。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为后来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明洪武八年太祖“诏天下立社学”。《松江府志》记载:“国朝洪武八年三月,奉礼部符,仰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延有学行秀才教训军民子弟,……于是本府两县城市乡村皆设社学。”儿童进入社学,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也须兼读《御制大诰》、明朝律令以及习冠、婚、丧、祭之礼。洪武十五年颁禁例,不准生员参与国家政治,议论朝政得失。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答:中国古代教育历史悠久;形成了系统、严密的教育体系,并具有稳定性;将严格的等级性和广泛的庶民行有机统一;教学形式灵活变化;经费有政府保障;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和实用性知识,着重发挥道德教化功能,但轻视科技理论研究,后期文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