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在《沁园春·长沙》中, 我们领略了长沙的秋天之美, 今天我们跟随着郁达夫一起来看看北国的秋天。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脉络,领略故都秋声、秋色、秋味。 2、抓住本文情感线索,学习作者情景交融、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品味本文清新质朴、典雅蕴藉的散文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郁达夫 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郁达夫是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但他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1913年,还是青年的他就随长兄赴日留学,一直到1922年,他才回到祖国。十年异国生活使他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及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的熏陶,但也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忱。 作者介绍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山水游记和诗词。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被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去当翻译,期间他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始终坚持抗战。于是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因此,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为革命烈士的称号。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他本身对秋有偏爱,写下了很多关于“秋”的作品:《雁荡山的秋月》、《天凉好个秋》、《立秋之夜》、《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创作背景 解题 为何题目是“故都的秋”而不是“北平的秋”? “故”即从前的、过去的。 “故都”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不再是京都繁华之地,但它毕竟是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旧都。 “故都的秋”让人感受到故都的一种苍凉和凄清,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融合在了一起,蕴含着作者对这座历史名城的深情眷恋和向往。 整体感知 同学们前后桌小组讨论,如果课文划分为三部分,你会怎样划分?每一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写故都之秋,赞美北国之秋; 13-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研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故都的秋给作者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文中找出原句勾画) 2、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几幅秋天的画面? 试做概括。 3、除了故都的秋,文中还写了哪里的秋? 它有何特点? 任务1: 故都的秋给作者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文中找出原句勾画)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全文的文眼。 文眼的作用: 总领全文,文章围绕其展开;作者感情的凝聚点,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画龙点睛,点出文章主旨。 任务2: 为表现故都的秋味,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几幅秋天的画面?试做概括。 秋晨小院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胜果图 这几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