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象版六年级3.4《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课题 空气的成分 单元 3 学科 科学 年级 6 教材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人类会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也知道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空气污染等也有一定的了解,由此引导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并不难。但要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主要成分,对六年级学生来说仍存在一定困难。教材通过蜡烛燃烧、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来验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存在,再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分析和阅读科学史资料,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最后通过阅读红磷燃烧实验,帮助学生了解氧气在空气中所占比例,从而达成“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的科学知识目标。需要注意的是,红磷燃烧实验不易操作,且具有定的危险性,可以通过虚拟实验或视频向学生作介绍。 学习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2)科学思维能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搜集到的证据,运用分析、逻辑推理证明自己的观点。 (3)探究实践能基于证据质疑和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4)态度责任知道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要净化和保护空气,热爱自然。 重点 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难点 能基于证据质疑和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明确:铁生锈是铁在空气中的氧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氧化现象。 氧气、水 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新课,形成知识衔接 讲授新课 一、提出问题1、关于空气中的氧气,我们还知道些什么?预测:(1)人体利用氧气将体内的养分氧化(2)我们呼吸需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3)物体燃烧需要氧气,如果没有氧气就会熄灭(4)植物的的光合作用离不开氧气2、物体燃烧也会放出二氧化碳吗?3、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想?二、实验1、材料超市蜡烛、广口瓶、火柴、玻璃片、澄清石灰水等2、实验步骤(1)将燃烧的蜡烛放入①号广口瓶。安全提示:使用燃烧的蜡烛时要注意防止烫伤。(2)蜡烛熄灭后,在①号广口瓶中缓缓注入澄清石灰水,轻轻摇晃。提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吗?(3)在②号空的广口瓶中缓缓注入澄清石灰水,轻轻摇晃。提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吗?3、实验记录4、实验结论人的呼吸、蜡烛的燃烧,都能产生二氧化碳。【解释】这是因为人体中的养分和蜡烛中都含有碳元素,碳元素被氧化后能够生成二氧化碳。5、思考:物体的燃烧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吗?明确: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很多不含碳的物质也能被氧化,不过氧化后的产物中没有二氧化碳。6、拓展:碳中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知识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一定时间内地球上排出的二氧化碳和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就基本保持稳定,这种状态叫碳中和。三、搜集证据动物呼吸、物体燃烧、铁生锈都离不开空气中的氧气。空气中除了氧气,还有其他气体吗?1、查阅资料,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预测:1774年8月1日,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把阳光聚焦到玻璃管中的氧化汞时会释放出一种气体,蜡烛在这种气体中燃烧得更加旺盛,老鼠呼吸这种气体时显得更加活跃…后来,化学家拉瓦锡给密封容器中的汞和空气连续加热12天,测量出这一过程中消耗掉大约1/6的空气,他把这种气体叫作“极适宜于呼吸的空气”后来称作“氧气”;而另外大约的5/6气体既不能帮助燃烧,也不能用来呼吸,他把它叫作“氮气”,意为杀死生命的气体。科学家们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空气是一种由很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干燥的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氧气约占2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