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5453054

21.《诗经》二首++教案2022-2023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04-28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179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诗经,二首,教案,2022-2023,学年,高教
  • cover
《诗经》二首 一、常识积累 1. 写作背景 《静女》出自《诗经·邶风》,是邶地(今河南汤阴境内)的民歌。写的是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歌颂了他们之间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黍离》出自《诗经·王风》,一般认为是周大夫悲悯宗周覆亡之作。周平王动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昔日繁华的都城已成废墟,遍种黍稷,有感于世事变迁,家国兴亡而作。表达的是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后来,“黍离之悲”成为表达亡国之痛的代名词。 2. 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公元前6 世纪)约五六百年间的诗歌共计 305 篇。《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自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才尊称其为《诗经》,开创了诗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诸侯国富有地方色彩的民谣。它包括了十五个诸侯国的160 篇民歌。雅,即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它分为“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的典礼,“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颂,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共40篇,分为“周颂”“商颂”“鲁颂”。 《诗经》在语言上以四言为主,杂以五言、六言、七言,多重章叠句;在表现手法上往往兼用赋、比、兴手法。赋,即叙述直陈其事6比,就是打比加;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指开头时托事于物,借以引起下文。赋、比、兴的广泛应用,对形成中国诗歌托物寄兴、含蓄蕴藉的传统影响巨大。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3. 文化常识 风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后用来泛指诗文。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二、字词积累 1. 字音 邶(bèi) 城隅(yú) 踟蹰(chíchú) 娈(luán) 彤管(tóng) 姝(shū) 洵美(xún) 俟(sì) 黍离(shǔ) 靡靡(mǐ) 噎(yē) 2. 词语解释 (1)城隅:城角幽僻处。 (2)踟蹰,因焦急等待而徘徊 (3)娈:美好。 (4)彤管:红色管状初生的草。一说为一种乐器或赤管笔。 (5)其姝:姝,美丽。其,形容词词头,与“静女其娈”的“其”用法相同。 (6)炜:红而有光。 (7)牧:郊外田野。 (8)荑:初生的细嫩茅草。 (9)离离:一行行长得茂盛的样子。 (10)迈:远行。 (11)靡靡:步行迟缓的样子。 (12)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一说同“(yáo)”,心里烦闷的样子。 3、 通假字 爱而不见 爱:通“蔓(ài)”,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说怿女美 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女:通“汝”,你。文中指代“彤管”。 匪女之为美 匪:通“非”,不是。 自牧归荑 归:通“馈”,馈赠。 三、文本解读 1. 理解文题 《静女》出自《诗经·邶风》,“静”,娴雅安静。“静女”就是娴雅安静的姑娘。 《黍离》毛诗序称:“《黍离》,闵(通'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 2.文章的思路《静女》 全诗共三章十二句。 第一章写“我”赴约前往,却不见静女,“我”搔首踟蹰。 第二章写静女赠“我”彤管,“我”喜欢彤管。 第三章写静女赠“我”荑,“我”认为荑美,实际是认为静女美。 《黍离》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第 1~2 句借景起兴,引出第 3~4 句主人公步履踌躇、心中无限感伤的描述,第5~8句以别人对“我”的态度进一步烘托心中的忧愁,第9~10 句在“悠悠苍天”的呼告中谴责给自己造成忧伤的人。 3. 文章的主旨《静女》 这首诗主要从男子的角度写出与女子约会的全过程,生动刻画了一个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