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5453063

7.《咬文嚼字》教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日期:2025-10-16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248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咬文嚼字,教案,2022-2023,学年,人教,中职
  • cover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它能引领你进入奇幻美妙的文学境界;语言又是扑朔迷离的,它会让你陷入进退两难的思维窘境。在语言文字世界里,无尽的意味,无穷的力量,等待着我们用心去阅读,去感受,去驾驭。 在语言文字的表达里,内寓着思想与情感。正如本文所指出的:“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了词语的替换、句式的调整、篇章的整合等内在规则。尤其在文学艺术创作上,“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作者旁征博引,典故、逸闻信手拈来,诗词、曲赋比比皆是;在夹叙夹议中,充分展示了咬文嚼字的过程和意义,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课文,理解斟酌字词和调整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课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推敲所举例于中字词替换(如“推”和“敲”)的不同含义,让学生了解炼字炼词的意义,理解斟酌文字和调整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获得学好语文的启发。比如,阅读时注意从词句入手欣赏和理解文章。并看看作者的用词能否鲜明地塑造形象,准确地表达思想与情感,写作时注意锤炼自己的思想,并用恰切的语句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文章品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咬文嚼字》。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1897年9月19日生。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 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的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 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他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 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穂集》《艺文杂谈》。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克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的论著。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文学3第二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卷网-1986年版) 阅读课文 概括课文脉络 课文的议论核心是咬文嚼字。所谓咬文嚼字,就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血不注垂精神实质,含有更视文字印象而忽略内涵实质的意味。但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