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万重山漫想 一、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刘征,本名刘国正,1926 年生,北京市人。当代著名诗人、语文教育家、杂文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著作有《刘征十年集》《刘征文集》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刚刚提出,改革开放在中国大地上开始启动,许多领域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进取。但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就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了一次探索和思考,然后怀着严肃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所以这篇文章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3. 修辞手法 反复。如第九段:“……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不知道,也没有想……”有力地表现了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不畏艰险、努力开创的精神,突出了这位英雄的光辉形象。 排比、比喻。如第二段:“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形象地写出了两峡夹峙的凶险和高山连绵起伏的雄伟。 4. 关于三峡 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193公里,最窄处仅百米左右。群山夹峙,水流湍急,风光绮丽,气象万千。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记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字词积累 1. 字音 上溯(sù) 夔门(kuí) 坐骑(qí) 篙工(gāo) 鼓侧(qi) 船舷(xián) 耸峙(zhì) 凿开(záo) 栖落(qī) 酣睡(hān) 无恙(yàng) 眺望(tiào) 扪心(mén) 迂回(yū) 抟(tuán) 泯灭(mǐn) 渺小(miǎo) 舵师(duò) 唠叨(láo·dao) 礁石(jiāo) 彷徨(pánghuáng) 燧木(suì) 端睨(nì) 摧山坼地(chè) 2. 多音字 栖:①栖身(qi) ②栖栖默默(xī) 折:①折回(zhé) ②折腾(zhē) ③折本(shé) 发:①出发(fā) ②令人发指(fà) 圈:①圈套(quān) ②圈养(juàn) 3.词语解释 (1)连绵:(山脉、河流)接连不断。 (2)耸峙:耸立。 (3)鼓侧;倾斜。 (4)啃噬:一点点地往下咬。 (5)端睨:仔细看。 (6)上溯:①逆着水流往上游走;②往上推求或回想。本文属第②种。 (7)摧山坼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坼,裂开。 (8)转瞬即逝:转眼就消逝了。 (9)黯然失色: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失色,因惊恐而变脸色。本指心情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10)不盈不溢:不多出来,不往外淌。盈,多出来。溢,充满而流出来。 (11)以敝帚画西施:用破旧的扫帚为西施画像,比喻承担难以完成的任务。西施,我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 4. 近义词辨析 泯灭 消灭 毁灭 同:三词都有消失、灭亡之意。 异:“泯灭”指形迹、印象、良心消失,它不能带宾语。如:生活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希望的泯灭。“消灭”除有消失、灭亡之意,还有除掉之意,它可带宾语。如:用这种除草剂消灭杂草成效显著。“毁灭”是通过外力使之消失,不存在或受到不可恢复的伤害。如:由于过度砍伐,这里的森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眺望 张望 同:都有向远处看之意。 异:“眺望”是从高处往远处看。如:我站在楼顶眺望,远处的景色很美。“张望”是向四周或远处看,还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的意思。如:太阳啄破黑夜的蛋壳,探出头里,羞羞答答地向大地张望。 端倪 端睨 端倪:指头绪迹象,或推测事物的始末。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新兴产业层出不穷。 端睨:是“仔细看”的意思。如: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节奏变化,不可端睨。 三、文本解读 1. 理解文题 “过万重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