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526058

24.月迹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1568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4.月,教案
  • cover
24*月迹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袅、嫦”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二)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动人的描写和细腻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内容,感受寻月带来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三、教学难点 能体会文本情趣及作者细腻的感受与动人的描写,并能用恰当的朗读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简介作者 1.激趣导入 古人经常用“月”来表达思乡情感,同学们能说出这样的诗句吗?(生自由答) 中秋之月让人们产生无限遐想,让人们产生不一样的感受。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这篇文章,看看作者贾平凹是怎样写中秋之月的。 2.作者简介: 贾平凹(wā),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废都》《浮躁》《秦腔》等,中短篇小说《天狗》《故里》等。 (二)检查预习 摸清学情 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1.检查生字词 袅袅 嫉妒 嫦娥 倏忽 面面相觑 锨刃儿 瓷花盆儿 悄没声儿 累累的骨朵儿 (1)个别读(重点正音儿化音、两个多音字:悄 累”,要重点提醒“嫉妒”的读音(ji du)与“忌妒”相区别(ji du)。 并借助图片理解“锨刃儿、倏忽 ”的意思。) (2)齐读 2.完成作业本第一题,并校对。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同学们,从课题的*号,我们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前导语 ,划出课文对我们提出的学习要求。 1.学生读课前导语 (1)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 (2)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再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2.自主学习,想一想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 出示《作业本》中的月迹思维导图,先将月亮的足迹补充完整。 3.学生提炼答案,并板贴。 4.集体讨论删选月亮的足迹。 5.校对月亮的足迹。 6.学生自主分类,你能按地点的变化分分类吗? 7.指名汇报,串说月迹。 8.教师小结。课文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写出了月亮足迹的变化。 (四)自主阅读 品味情趣 1.明确自主学习任务。 (1)默读课文,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 (2)在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处简要写下体会,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学生自主学习。(出示学习单) 3.小组合作交流 合作提示: (1)交流自己找到的有趣的地方,并畅谈自己的感受,比比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2)请小组推荐一位代表来谈自己小组的发现及感受,每个小组每次汇报本小组的一个发现。 4.学生交流有趣的地方。 5.选其中一处从不同角度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集体交流) 批注一:我们小组发现这段动态描写,有趣而美好。月亮“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多像调皮的我们,她虽然没有声响,但是她却在挪动,好像“长了腿似的”。这样把月亮当做孩子来写,很好玩! 批注二:穿衣镜上的月亮形态变幻莫测,特别有趣:从白道儿———半圆———满盈,到后面的亏了———没了踪影。 我好像看到月亮爬竹窗帘儿了,她在慢慢地变呀变,最后不见了。作者观察真仔细,月亮的形状随着时间在慢慢地变化着,他都写出来了。 批注三:月亮是在慢慢地变化,为了有顺序地写出这个变化的过程,作者用了“先、再是”等连接词。有了这些连接词,月亮变化的过程更清晰了。 6.交流其他有趣的地方谈感受。 (1)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用“玉玉的”“银银的”来形容月光,让人想起了宝玉、白银,联想到它们晶莹的色泽。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在院中看到的月光像宝玉一般温润晶莹,像白银一般锃亮。 (2)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