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652070

3《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3次 大小:136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 cover
五年级下册语文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回忆描写月亮的古诗: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李白和《古朗月行》、《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今天这篇课文的题目就选自《月夜忆舍弟》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 3.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1930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6个生字) 前鼻音:垠、燕 后鼻音:萌、澄、顷 翘舌音:澄、澈、缀 三拼音:徊、渺 多音字:燕 (2)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些自然段写了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哪些自然段写了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学习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1)作者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进行过渡,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到了水。) (2)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2.学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1)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对比,文章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3.学习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 思考:本文用“月是故乡明”作为结尾,作用是什么?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点明主题,使主题得以深化。)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他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呢? (月亮。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这就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2.教师再次重申三个重点:对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