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课组别 机械 上课 日期 主备 教师 授课 教师 课题: 8-2 零件结构和形状的表达 教学 目标 1.合理选择主视图和其他视图; 2.掌握零件表达方案的选择; 重点 零件表达方案的选择; 难点 零件表达方案的选择; 教法 讲练结合法、探究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设备 多媒体、画图工具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一、组织教学:安定课堂秩序 二、新课引入 零件图应把零件的结构和形状正确、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要满足这些要求,首先要对零件的结构和形状特点进行分析,并了解零件在机器或部件中的位置、作用及加工方法,然后灵活地选择基本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及其他各种表示法,合理地选择主视图和其他视图,确定一种较为合理的表达方案是表示零件结构和形状的关键。 新授 (一)零件表达方案选择典型案例 例题1.分析比较图所示轴承架的三种表达方案。 结构分析 轴承架由三部分构成,上部是圆筒,孔内安装回转轴,其顶部有凸台,凸台中间有通孔。 教 学 内 容 圆筒一端与安装底板连接,底板上有两个对称的通孔。圆筒的下面用三角形肋板与底板连接,起提高零件结构强度的作用。 表达方案 方案I用了四个图形(主视图、左视图、圆筒局部视图和B-B断面图),方案II用了五个图形,方案III仅用了三个图形。 以上三种表达方案均已将轴承架的结构和形状表达完整,但三种方案在选择主视图和视图数量以及每个图形所采用的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下面从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三种表达方案。 (1)主视图的比较 三种方案都符合零件的主要加工位置或工作位置。方案I、Ⅱ的主视图投射方向相同,主要反映底板的形状特征及其与圆筒、肋板的关系;方案Ⅲ的主视图突出表达圆筒和凸台以及孔的结构和形状。对于轴承架来说,轴承孔是它的主要结构,在主视图上直接显示轴承孔的结构比反映底板的形状更为重要,所以方案Ⅲ的主视图选择比较合理。 (2)其他视图的比较 三个方案均采用局部视图(A向)表达圆筒一端的凸台外形,也均采用了两个基本视图--主视图和左视图。为了表达底板和肋板的断面形状,方案I补充了一个B-B断面图;方案Ⅱ添加了一个B-B全剖视图,又增加了一个 C-C 断面图。比较这两个方案,方案Ⅱ采用B-B剖视图表达底板和肋板的断面形状,显然不如方案I采用 B-B断面图简单、清楚;对于底板上的圆孔,方案I在左视图上采用局部剖视表达,而方案Ⅱ则多画了一个C-C断面图,显然太烦琐,所以方案I比方案Ⅱ显得简洁、明了。相对方案Ⅱ,方案Ⅲ对于底板和肋板断面形状的表达更为简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内 容 洁,只用重合断面表示它们的轮廓状和厚度,因而省去了一个图形。 综上所述,方案Ⅲ用较少的视图正确、完整、清晰地表达了轴承架的结构和形状,是三方案中最佳的表达方案。 例题2.选择图所示箱体零件的表达方案 结构分析 该零件由箱体、底板和肋板三部分组成。箱体内部 是与底板相通的空腔,箱体上部以及左右两侧都有凸缘,并都有小孔与空腔相通。底板四角有小孔,底部有矩形凹槽。 2.表达方案 方案I 根据零件的外形轮廓特征选择A向为主视图的投射方向。 该零件左右对称,前后、上下不对称,所以其外形结构除了主视图外,还要画出俯视图、左视图和仰视图三个基本视图才能表达清楚。 箱体内部形状课通过主视图采用半剖视(左右对称)表达,为了表示底板上的通孔,作了一个局部剖视。俯、左、仰视图表示零件外部的结构与形状。为了表示肋板的断面形状,在左视图上作了一个移出断面图。 方案II 与方案I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是将方案I的仰视图改为A向局部视图,并将仰视图中孔的结构在俯视图中采用B-B局部剖视来表示小孔与矩形孔的位置。 比较两种表达方案,方案II的表达更加清楚,图面布局也比方案I紧凑、简洁。 四、课堂小结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