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700011

四川省眉山七中冠城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j解析)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2次 大小:107289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四川省,期中,解析,版含,PDF,试题
    高 2021 级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 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 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 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 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 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 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 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 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让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被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 将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 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 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 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 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 “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 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 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 “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 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头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 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 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 第1页/共8页 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 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 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节选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 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 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 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