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719779

2023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下学期5月语文模拟试卷(1)(含解析)

日期:2024-05-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6次 大小:5581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3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下,三下,学期
    2023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下学期5月语文模拟试卷(1)参考答案 1.B(“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所以“菊花”是物象而不是意象。) 2.C(“否则象就·····美学目标”错误,强加因果,前者是就“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而言的,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联,前者是从理解的角度来讲是“得意”,后者是从表达的角度讲是“尽意”。所以前面的“言”“象”可抛弃,后面的则不行。) 3.A(意象“春心”属于文中所说的“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其他三个选项中的“大如席”“三万里”“五千仞”“兼天涌”则属于“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 4.①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1分)②首先由《人间词话》中的“境界”引出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话题。(1分)③然后围绕物象与意象的关系,分别论证了物象是意象的基础、同一物象可构成不同的意象和意象的构成方式三个方面的内容。(1分)④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物象与意象的关系。(1分) 【解析】材料一共八段,第一段作者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引出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话题,“能不能再深入一步,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找出一种更基本的艺术范畴,通过对这个范畴的分析揭示中国古典诗歌的某些艺术规律呢?我摸索的结果,是找到了“意象””。 接着,在二至七段,作者重点分析了物象和意象的关系,作者提出“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等观点,主要是围绕物象和意象的关系,分别论证了物象是意象的基础,同一物象可构成不同的意象和意象的构成方式三部分内容。其中作者还举出了一些例子,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最后,作者作了简短的总结,“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再次强调物象与意象的关系。 5.①国破家亡,旧朝覆灭,诗人坚守高尚节操,具有效忠故国、宁死不降之“意”;(1分) ②只在深秋开放,不与百花争春,菊花具有傲骨凌霜、不随时媚俗之“象”;(1分) ③诗歌将菊的自然物性与诗人高尚的情操关联起来,言简意赅地刻画出菊花的独特形象,“言”的形式和菊花形象共同支撑起诗人的忠君爱国之“意”。(2分) 【解析】“意是表达的对象”,可见“意”是作者的某种认知或者思想情感;“但象却可以象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可见“象”是作者借助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自然物象;而“言是象的媒介”,可见“言”是描述“象”的语言、方式等。 分析《寒菊》的“意”。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诗人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在南宋灭亡以后写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据此可知诗歌表达了国破家亡,旧朝覆灭,诗人坚守高尚节操,具有效忠故国、宁死不降之“意”。 再看“象”。诗中描写了菊花,“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可见诗歌描写了只在深秋开放,不与百花争春,菊花具有傲骨凌霜、不随时媚俗之“象”。 最后分析“言”。这首咏物诗,状菊花之形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