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5735494

【人教版】《劳动教育》七下 劳动项目一《缝制收纳袋》课件+教案

日期:2025-05-08 科目:劳动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232756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劳动教育,七下,劳动,项目,缝制收纳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缝制收纳袋》教学设计 课题 《缝制收纳袋》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劳动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缝制收纳袋,体会了动手劳动的乐趣。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分享,把自己觉得最实用的收纳袋送给家里最需要收纳的地方。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动手实践,培养热爱家务劳动的精神。 学习目标 1、劳动观念:了解基本的手工缝纫针法,培养会制作爱尝试的劳动观念。2、劳动能力:能够独立缝制束口收纳袋,培养动手实践的劳动能力。3、劳动习惯和品质:培养精益求精、务实创新、勤俭节约习惯和品质 。4、劳动精神:培养热爱家务劳动、敢于尝试的劳动精神。 重点 了解收纳袋的制作过程。 难点 动手制作收纳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与缝纫相关的劳动项目,例如钉扣子、缝沙包、手缝布偶等。在亲自动手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简单的缝纫技术,将废布料利用起来,不但能验证所学,还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整洁有序、多姿多彩。下面我们就来制作一个带抽绳的束口收纳袋,将家中的杂物收纳起来吧。拓展延伸中国古代荷包演变史荷包最为人熟知的功能就是装钱,《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中就写道:“倪廷珠荷包里拿出四两银子来,送与弟妇做拜见礼。”今天,荷包直接被引申做钱包的意思。外出的收纳袋作为一个基础的需求,因此出现的时间很早。在商周时期,已经有相同功能的包装存在。不过在当时,还不叫荷包,而称之为鞶囊,男女外出时都使用鞶囊来盛放手巾等随时可用的小物件,男子用皮革制成,女子用丝帛制成,边缘均有装饰。到了汉代,除鞶囊称谓外,也有称之縢囊,三国两晋时,称作鞶囊。唐代,荷包使用普遍,现存书画、考古出土的壁画、石刻、陶俑中时常见到官员、侍从等腰间佩戴荷包,特别是荷包在“蹀躞七事”中更为常见,此时的荷包称为算袋。宋代有茄袋之称,元代开始称为荷包,明代荷包一词也继续沿用,也有称为顺袋、茄袋,清代则统一称为荷包。小说《红楼梦》中经常出现,而且清代的荷包不仅可盛放香等小件物品,在年节之时,达官贵人作为礼物进行赏赐,甚至皇宫也如此。清代皇帝在年终多用荷包赏赐给大臣,雍正皇帝曾专门下旨每年制作50对大荷包备用。在民间,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绣荷包》,曾经传唱大江南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嘉庆十八年刻本之《都门竹枝词》中一首写道:“到处歌声声不绝,满街齐唱《绣荷包》”。这首歌中,荷包便作为承载爱情的重要信物,甚至直接用作曲名。刺绣荷包是传统习俗与情感的积淀,它既承载着中国刺绣荷包文化的精髓,也传达着文化理念,还有中国人祈福寄愿、 辟疫驱瘟的情感。 了解荷包演变史,学习古人如何使用收纳袋了解各个朝代荷包作为收纳工具的运用 引出课题丰富学生的知识技能为学生制作收纳袋提供知识储备 讲授新课 一、劳动准备1.知识准备基本缝纫针法———回针缝首先将针线从布料背面穿出,然后退一针的距离入针,最后在布料背面前进两个针距入针,将针拉出,如此反复。回针缝是手缝中最为牢固的缝纫方法之一,与此类似的针法还有半回针,即每缝完一针向后退半针。工具与材料准备剪刀、尺、画线笔、手缝针、缝纫线、别针、棒绳、布料(1)缝纫线颜色可以选用和布料色相近的,这样收纳袋做好后缝线处不明显;也可以选用与布料色差别较大的颜色,追求“明线”的效果,此时针脚均匀整齐才美观。(2)棒绳粗细要适当,小的收纳袋不适合太粗的棒绳。所需棒绳的长度和收纳袋的开口大小有关,可以略微多备一些。(3)制作收纳袋如果使用新买的大块布料稍显浪费,可以用家里做其他东西留下来的布头,或者不穿的旧衣服、不用的旧床单等。二、劳动体验1.画线在布料上用画线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