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575055

《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教学案例

日期:2025-10-08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142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教学案例
  • cover
《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教学案例 牛顿第一定律是描述力和运动关系 出卷网的规律,它既是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深刻描述,又为二力平衡的探究作了理论准备,表象是一滴水,事实是一片海。力和运动的正确关系隐藏在物理现象的背后,很容易被生活中的物理假象所掩盖。教材在内容上,先由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入手,提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阐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与论证得出并表述牛顿第一定律。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反驳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演示1]:教师在桌面上用手推动粉笔盒,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去推力,粉笔盒立即静止。 师:在我做的这个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 出卷网象? 生:粉笔盒受力后由静止变为运动,力消失后又静止了。 教师分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同学推桌子),从表面现象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粉笔盒上,才能让粉笔盒运动,如果没有力的作用,它就要停下来”即:粉笔盒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于是,在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了两千多年。但是沿用两千多年的是否就一定正确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个实验: [演示2]:在桌面上放一个小球,用力推它,小球滚动,手离开小球后,小球还滚动了一段距离才停下来。 师:这次的实验现象与前面实验现象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A:小球在不受力的作用时仍移动了一段距离,最后受到阻力的的作用还是停下来了。 师:(带头鼓掌),真不错。从实验中我们可以 出卷网知道:“小球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仍可以移动。”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个结论是两千年后的科学家伽利略提出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矛盾,那么,这里有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应用什么办法呢? 生:用实验探究法来确定。 二、设计实验自主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师:现在就根据你们桌面上给 出卷网的器材,四人一组,相互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小车移动的距离与阻力大小有什么关系?”最先设计好的小组给同学们讲讲你们的实验方案。 小组A: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下滑 出卷网,在水平桌面上铺上不同的毛巾,棉布,木板,看小车在不同的表面移动的距离,用小红旗标出小车的位置,根据小车的不同位置来判断什么表面对小车的阻力大或小。 师:考虑很仔细,还有其他小组要补充吗? 小组B:在实验过程中要用同一小车和同一斜面。 师:不错,补充得很完整。那么,用同一高度、同一小车和同一斜面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这样可以保证小车在进入平面时的速度一样。 师:对,就是要让每次实验时小车在进入平面时的速度一样,这种实验方法叫什么呢? 生:控制变量法。 师:不错,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 出卷网度相同,看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表面移动的距离。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完成探究内容,并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再根据三次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推理“在光滑水平面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怎样?”每个小组的成员做好分工,每个同学都动起手来,一起来完成这次探究。 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巡视各小组的实 出卷网验情况,对操作不当的小组进行引导,纠正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待各小组完成实验后,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二至三个小组的记录表,引导学生对记录进行分析。并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现在我们通过下面几个问题来看看你们在实验中收获到了什么? 问题一: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小组3:小车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 师:对,小车因为受到了阻力,速度越来越小,最后停了下来。 问题二:三次实验,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