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5835849

14要下雨了 教案

日期:2025-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178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下雨,教案
  • cover
14《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通过“燕子低飞,鱼出水面,蚂蚁搬家”等自然现象,介绍了下雨前动物的不同表现,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根据内容课文还配有相应的插图,学生可以图文对照着读故事,知道通过观察大自然一些奇妙的现象能了解天气变化。 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层次分明,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三段对话的表达方式也基本相似,适合进行分角色朗读和语言的训练。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低年级学习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综合文本内容,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本课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个要素在本课以泡泡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来了解“阴沉沉、潮湿、闷得很”等词语的意思,从而更好地读懂课文。在教学时采用图文对照法组织阅读活动,从图入手,先引导学生看图,认识图意。学文是为了认识事物、获取表达才能,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并提高观察的深刻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一年级学生,学生通过读课文能知道的是: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现象预示即将下雨。可要想使学生理解这三种现象的缘由,就是个难点了,特别是学生对要下雨了的自然现象曾经经历过,但他们可能从未把这些自然现象与下雨前的征兆结合起来。这便有待于我们去帮助学生建立自然现象与天气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理解能力,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开拓性理解。一年级的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通过理解课文,学生在读文中对话时可以把对话读正确、通顺、读出一定的语气,但在进一步体会朗读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引导。例如:分角色朗读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语句中重音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预习要求:课文至少朗读三遍(读熟、读准为止)。第一遍圈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并试着组词;第二遍注意标点停顿,把句子读准确、通顺,不熟悉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三遍借助课本插图,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自己学会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题 14 要下雨了 课时 第一课时 成果指标: 评估依据: 1.认识“腰、坡”等 1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空”的读音; 1.全班交流识字,检查任务完成情况, 2.能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等方式了解“阴沉沉、潮湿、闷得 师生共查; 很”等词语的意思。 2.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和学习 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好问句和感叹句;能分角色 性指导; 读好课文的对话。 学习重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 2.读好问句和感叹句; 任务一 学习活动 学习评价设计 一、揭示课题, 活动一:引出课题 全班个别交流 导入新课 1.听录音: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 1.能够简单回答★ (哗哗的雨声、轰隆隆的雷声) 2.声音洪亮,回答准确 2.听到这些声音,知道了什么?(下雨了并板书) 3.区分“下雨了”和“要下雨了”; ★★ 4.下雨了,自然界有变化,那么下雨前,自然界又有什么 变化呢?学习课文,同学们会知道更多的自然常识; 出现小水珠的原因就是———出示词条“空气很潮湿” 任务二 学习活动 学习评价设计 二、多种方法识 活动一:学习生字 (一)全班个别交流1.能够读正确★ 2.声音洪亮,发音准确 ★★ 3.声音洪亮,发音准确,并能正确组词 ★★★ 字 1.读生字,自读,同桌读,小老师领读; 2.根据字形特点的不动,用不同的方式识字; 偏旁归类识字:“沉 潮 湿 消”都是三点水旁,联系生活 实际; 三点水的字大多数和谁有关。空气很潮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