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907571

2023届山东省泰安新泰市名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0次 大小:11122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5月,版含,PDF,试题,语文,模拟
    姓名: 准考证号: . (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模 拟 试 题 本试卷共 12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 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 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 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 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 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宋朝的思 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的认识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 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等等。但唯有“天人合一”学说影响最大,它不仅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 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 在中国哲学史上,讲“天人合一”的哲学家很多。也许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前的《郭店楚简·语 语文试题卷(高三) 第1页,共12页 丛一》中的“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最明确的表述。它的意思是 说,《易经》是一部讲会通“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合一”)的书。由《易经》开始提出 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一种思维模式,或可对我们解决当前生态问题有所启发。 我们不能把“人”和“天”看成是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 于天”。“人”不仅应“知天”,而且应该“畏天”。现在人们强调“知天”,只是一味用“知识”来利用 自然,以至于无序地破坏自然,把“天”看作是征服的对象,而不知对“天”应有所敬畏,这无疑是 “科学主义”极端发展的表现。“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 内在的责任。我们不能把“天”和“人”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外在关系,这是因为“天即人,人即天”, “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人”离不开“天”,离开“天”则“人”无法生存;“天”离不开“人”, 离开“人”则“天”的活泼的气象无以彰显。如果“人”与“天”是一种外在关系(即它们是相离且 不相干的),那么“人”就可以向“天”无限制地索取,而把“天”看成敌对的力量,最终人将自取灭 亡。“天”和“人”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存在着内在的相即不离的关系。所以说,“为天地立心”就 是“为生民立命”,不可分为两截。 “天”和“人”之所以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皆因“天”和“人”皆以“仁”为性。“天”有 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这是“天”的“仁”的表现。“人”既为“天”所生,又与“天”有着相即不离 的内在关系,那么“人”之本性就不能不“仁”,故有“爱人利物之心”。如果“天”无生长养育万物 的功能,“人”如何生存,又如何发展?如果“人”无“爱人利物之心”,无情地破坏着“天”的“生 物之心”,同样“人”又如何生存?因此,中国哲学认为,不能把“天”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