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916546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7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159876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5.2,2022-2023,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的资料,了解掌握“书”的文体特点。 2.借助课下注释和古代汉语词典,疏通文意,并掌握“答”“书”“报”“见”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有司”等文化常识。 3.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改革的决心,并体会其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解 题 《答 司马谏议 书》 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作书写、记载讲,如“明初四杰”之一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赌输赢的人的故事;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奏章、奏议讲,如秦李斯《谏逐客书》。 知识拓展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熙宁十年(1077年),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国公”,后人称其为王荆公。列宁称王安石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 《登飞来峰》等。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写作背景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创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1021一1086) 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谥号文,绰号“拗相公”,21岁考中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司马光 (1019年———1086年) 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温国公,谥号文正,绰号“司马牛”, 19岁考中进士,编撰《资治通鉴》。 “政敌”与“诤友”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王安石退隐之后,有一次和朋友出游。王安石忽然感慨,“司马十二,君子人也。” 神宗死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 1086年,王安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