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92937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差半车麦秸》讲学稿 语文版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6次 大小:2103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差半车麦秸,讲学,文版
  • cover
《第7课 差半车麦秸》讲学稿 学习目标与要求: 1.熟读课文,读准音,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 模块一:温故知新( 预时10分钟) 1、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1)他的脖子后面插着一把旧镰刀,腰里插着一根小烟袋,头上戴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 (2)“大家都这样叫我。”“哑巴”的脸红了起来,“这是吹糖人的王二麻子给我起的外号”。(?????) (3)吃毕饭,他又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尖上,打了一个饱嗝,用右手食指往牙上一刮,刮下来一片葱 叶子,又一弹,葱叶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 (4)他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坷垃,用大母指和食指把坷垃捻碎,细细地看了一看,拿近鼻尖闻闻,再放一点到舌头尖上品品滋味。(??????)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到我们真正修息的时候,也就是说到我们能够安心睡一觉的时候,我们决不放弃纤灭敌人的机会。(?????????) (2)我们把“差半车麦秸”这词广乏地引用着,并不顾忌它是否恰当。 (?????????) 模块二:自主学习(独立进行)( 预时20分钟) 学习内容 摘 记 看:讲学稿的知识链接以及每个环节的学习目标。 知识链接:姚雪垠(1910-1999),现、当代作家,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河南邓县人,其作品《李自成》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另有作品长篇小说《戎马恋》《新苗》、《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等。本文写于1938年4月,同年5月发表于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三期。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参加游击队前,他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读:小组长带领成员自由读课文,可齐读,可分组读。 小组内自由朗读课文。 记:通过做题,熟悉文学常识和识记文言字词。完成下边的题。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擤(? ?)??? ?瘪(?? )????舐( ??)? ?谩(? ?)骂?? ?谄媚(?? ) ?霹雳(??? ?)???分泌(????)??颤抖(????)??哽咽(? ???)??忌讳(?? ??) 喷tì(?? ??)??màn(?? ??)骂???pī(?? ??)雳??(?? ??)chǎn媚?? 3、解释词语,选其中两个造句。 ①谩骂:_____ ②谄媚:_____ ③出其不意:_____④哽咽:_____ ⑤心不在焉:_____ 4、“差半车麦秸”的含义以什么? “差半车麦秸”在本文具体指什么? 对:小组长检查完成情况并负责核对答案 模块三:交流研讨(小组合作、展示、精讲)( 预时30分钟) 研讨内容 摘 记 各小组长组织组员开始讨论下边的问题,并及时在讲学稿上记录讨论的结果,展示前请认真阅读展示建议。 1、细节描写是小说中塑造人物的重要方法,它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你能找出文中这些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2、作者塑造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情况? 展示内容一: 从文中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先品读再体会其好处。 展示内容二: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加以分析。深入分析作品深刻的社会内涵。 模块四:精讲梳理( 预时10分钟) 1.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2.感受人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反侵略的精神。 模块五:当堂训练( 预时20分钟) 亲近白己的双腿 ①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乘公交车去,下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也要四十分钟。这么长的路,怎么走啊?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