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95349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1)第4单元同步课件+教学资源+课时作业+检测(13份)

日期:2024-05-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2205021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检测,作业,课时,教学资源,课件,同步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赋的知识。 (2)理解并积累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和揣摩等方法理解、体悟和鉴赏经典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概括、综合,理清文脉,把握主旨,赏析诗人卓绝的手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培养分析理解能力,领会主旨和景、情、理交融的特色,赏析经典语言。 三、教学难点 了解主客问答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 (预习内容见【基础梳理】部分) 二、课堂教学 (一)检查预习 1.基础梳理。(略) 2.文章段意。 第一段,描写月圆之夜,与客人泛舟江上,赏月、吟酒、诵诗,油然而生“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乐。 第二段,由乐转悲,写作者饮酒放歌而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借客人之口,触景生情,感叹人事沧桑、生命苦短,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通过“苏子”的回答,阐释“变”与“不变”的哲理。 第五段,写客人“喜而笑”,主客开怀畅饮,酒醉尽欢。 作者的感情变化可用“乐———悲———乐”来概括,由此看来,本赋是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本赋主旨和特色是学习的重点,将在分析理解的进程中完成。 (二)导入新课 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解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如是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赤壁赋》在一个深邃的月夜轰然奏响,横空出世! (三)介绍赋 赋是一种文体。赋在汉代主要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辟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叫大赋。后来出现一些抒情咏物的小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大赋的排比句法,接受了骈文的影响,讲究对仗工整、字句整饬,叫骈赋。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不但严格要求对偶句式,而且限制用韵,规定平仄要配合、音调要谐和,叫律赋。宋代的散文大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写赋,有意打破这种声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样富于伸缩性,能够自由挥写,叫文赋。《赤壁赋》就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品,它是由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浓的诗意。 (四)研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 2.作者夜游赤壁,“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乐从何而来? 【答案预设】 乐从夜游赤壁时所见之事中来。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其特点是幽静朦胧、明亮洁雅、邈远深邃,如梦如幻,心旷神怡。 事件:偕客夜游,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友人相聚,畅饮美酒,吟诵诗文,迎风赏月,何其快乐。于是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自由、洒脱、飘逸、欢畅乃至陶醉之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超然物外。 作者在这一段先景后事再到情,景、事、情浑然一体。 3.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答案预设】 第二段先写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后写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全段由乐到悲,营造出一种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这段承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