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954552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古人计数(2)教案

日期:2024-05-22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2597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古人,计数,教案
  • cover
调动多种感官 培养发展数感 ———《古人计数( 2 )》一课的学习路径设计 ◆ 课前思考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难懂, 所以教学时, 教师需要化 难为易, 基于学生的思维特征, 尽可能地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 捕捉课堂生成性 资源,发掘学生潜能,创造课堂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 2011 )》指出,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 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 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景和实例。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 形成 数感。《数学课程标准( 2011 ) 》不断强调教育者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 他们所熟悉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初步学 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理解问题, 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 使 小学生知道学好数学能解决周围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生 活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继续学习的需要。 在《古人计数( 2 )》一课中,我将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带领学生 用摆小石头、摆小棒来比较物品数量大小的事例,在学生多种感官活动下感受、 运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在比较大小的深入探究中, 通过按序数数、摆小 棒、拨计数器等一系列活动,将数与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将直观与抽象相结合, 感知与思维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不仅是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学生加深对 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需要。而本节课除了数形结合, 还加入 渗透了数形与物的结合, 这里的物是指实物, 是明确的物体。 11 可以用小棒来表 示,这是数物结合。小棒的下方用计数器拨出 11,这是抽象的形, 让学生感知 11 在计数器这个学具上用珠子是如何表示, 一捆小棒对应十位上的一颗珠子, 一根 小棒对应个位上的一颗珠子。这样的板书清晰明了, 体现了数、形、物的结合。 ◆ 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 教材分析 1 ( 任 务 驱动思考 ) ( 小 结 归 纳提升 ) ( “ 数尺” 引 发问题 ) ( 游 戏 开拓思维 ) 《古人计数( 2 )》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 的第二课, 由古人用石头计数说起, 让学生认识数位“十位”和“个位”,建立 计数单位“十”和“一”的概念,知道两位数中各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基于度量的视角认识人类计数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 基于一一对应的以物计物 层次, 这时还没有符号化, 应属于感知一般或一般感知阶段, 已经开始了最初的 量化, 如结绳计数, 摆小石子, 画痕等。第二阶段: 发展了语言, 但数字还不完 全具有数字符号的功能。数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更为一般的抽象, 这就涉及到数 量度量的本质, 这个本质就是度量数量的多与少。这个抽象过程最终导致自然数 (符号化和十进制自然数) 的发明。第三阶段:位值制。用相同的符号或者相同 的物体来表示不同的数量, 但用不同的位置来表示(区别) 不同单位的数。这时 的单位不一定是十进制, 也可以是二进制, 也可以是五进制, 但本节课主要探究 十进制。 (二) 学情分析 孩子们至今已经建立了 0-10 的认识基础, 10 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大多是按照 实物操作 →表象 →抽象概念的顺序, 利于孩子们掌握数的大小、顺序和意义。本 课熟悉 11-20 的数,体会加法递增、减法递减的特性,可以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培养数感。 ◆ 学习目标 1.结合数尺,认识 11-20 各数的顺序,多种数数活动培养数感。 2.结合数小棒、 拨计数器等活动,探索 20 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能看懂古人是怎么表示数的,并能用多种形式表示数。 ◆ 学习重难点 1.掌握 11-20 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2.进一步体会 11-20 数的意义和对“数位”的理解。 ◆ 学习路径 分享 促进融通 2 ◆ 教学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