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六国为什么被灭? 六国为什么被灭?汉代的贾谊说因为“仁义不施”,唐代的杜牧说因为“不爱其民”,本文作者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他认为六国败亡的关键是“弊在赂秦”,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的有道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1 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 2 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3 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学习标目 知人论世 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时人誉之为“王佐才”,与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 作者简介 苏洵 (1009-1066) 比较记忆 苏洵,字( )自号( ), 作品: 苏轼,字( ),号( ), 谥号( ),作品: 苏辙,字( )自号( ),谥号( ),作品: 明允 老泉 《嘉祐集》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忠 《东坡全集》 子由 颍滨遗老 文定 《栾城集》 知识链接 汉朝三个史学大家: 汉魏三个诗词大家: 宋朝三个散文大家: 明朝三个文学大家: 班彪、班固、班昭 曹操、曹丕、曹植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苏洵、苏轼、苏辙 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题解 论 论 省略式短语: “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六国论 自宋朝开国到英宗治平年间(一百年间),宋军和契丹、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写 作 背 景 听文正音 朗读正音 字音字词 赂秦 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 小则获邑 思厥 暴霜露 草芥 洎牧 邯郸 殆尽 当与秦相较 下咽 日削月割 为国者 苟以天下之大 tǎng sàng shuài yé yì jué pù jiè jì hán dān dài yàn xuē lù wéi gǒu 文本研读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研读———第一段 灭亡 打仗,作战 表因果 原因 有的人 彼此都灭亡 全都 吗,表疑问 因为 因为 形作动,保全 使动,使…亏损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文本解析 本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中心论点 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研读———第二段 凭借 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就 小城镇 大城池 取独 表因果 它的实际数量 丢失 那么 担心的 本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研读———第二段 回想 相当于“其” 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相当于“而”,才 看待 安稳休息 表转折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 ... ...